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得见的手”的翻译问题

(2014-06-03 07:11:13)
标签:

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有形之手

无形之手

翻译

文化

分类: 经济

“看得见的手”的翻译问题

“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与“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是经济学界经常使用的形象概念,分别用以形容资源配置的人为调控与市场调控。这两个概念的中文译法,从翻译学的角度看,是很糟糕的译法。

严复提出的信、雅、达,至今依然是中文翻译界的通行标准。忠于翻译对象,而不掺杂己意,这是信;用符合中文构词造句习惯的书面语言进行表述,这是雅;译文符合原文的意思、意境,这是达。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翻译,问题出在不雅,不符合中文书面语言的构词习惯。visibleinvisible,在英语中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意思,作为口语,直接翻译没有多大问题,但它与“手”搭配,成为一个形象的专门概念,就必须按照中文构词习惯,用最精练的文字加以组合。

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与目前对于这一对概念有另一种译法,即“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一比较,两种译法的优劣即一目了然了。

现在“看得见”与“看不见”风靡,而“有形”与“无形”败退,是不是我们的经济学界越来越没“文化”的一种表症,值得深思。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经济规律;劣词驱逐良词,可不是一种文化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