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实订正有多繁难:以巴富尔到上海为例

(2014-05-13 14:39:28)
标签:

上海史

巴富尔

史实考订

厦门开埠

记理布

分类: 历史

史实订正有多繁难:以巴富尔到上海为例

“历史就是历史”,在许多行外人看来,白字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历史”。其实,历史工作者经常做的工作,是史实的订误工作。最近在做上海开埠初期的一段历史,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是巴富尔,我们就以他受命来上海赴任的行程作为例子,说明这个史实订正有多繁难。

卜舫济的《上海简史》说,“他从广州出发,于1843118到达上海。”(F. L. Hawks Pott,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p.12,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8.

陈诗启《中国海关史》说“1843106,英国领事记理布到厦门,……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是和厦门领事记理布同船到厦,随即转赴上海。”(《中国海关史》第6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

根据这两条材料,我们大体可以理出一条线索,即184310初,巴富尔与记理布离开广州,6日到厦门,记理布下船后,巴富尔继续前行,在118到上海。

这么叙述,似乎有根有据,但却有个大漏洞,从厦门到上海,怎么需要一个月的行程?哪个环节出错了?陈诗启记载出错的可能性最大。

据福州将军保昌、福建巡抚刘鸿翱道光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奏:“巴富尔、记理布已于九月初四日同抵厦港”。(《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五册第2784页。)该年九月初四日,是公历1026,陈诗启的日期提早了整整20天!是排字工脱漏还是其他原因,反正许多关于记理布到厦的日期以讹传讹,都说成了96

但从厦门到上海,路上也不需要花上12天时间,其中还有问题。

兰宁、柯灵的《上海史》记载:“巴富尔上尉在广州搭乘‘雌狐号’(Vixen)轮船乘东北季风北上,在舟山换乘去上海的‘美杜莎号’ (Medusa),于1843118日晚上到达上海。”(G. Lanning and S. Couling,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vol. 1, p.275, Kelly & Walsh, 1921.

事情好像清楚了,他到了舟山之后,得等去上海的轮船。根据德庇时的记载:“‘美杜莎号’轮船从舟山到上海要花一天多时间。”(Sir John F. Davis, China, During the War and Since the Peace, vol.2, p.61, Longman, Brown, Green, and Longmans, 1852.)巴富尔离开舟山的时间应该在117

但到达“上海”的时间又出现了记载歧异。

唐振常主编的《上海史》记载:“1843118,巴富尔带着翻译麦华陀等,乘一小火轮,从广州到达上海,当日便进城投递照会。”第二天与上海道台宫慕久会晤。(第1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889年版。)巴富尔乘一小火轮由广州到上海,从上引资料可知,已是错误。而且到的不是“上海”而是吴淞!

英方另有记载说:“1843119,英国女王陛下的领事巴富尔上尉抵达吴淞。”然后换乘“火河号”去上海县城。(H. Lang, 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 pp.17-18,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5。)

这条记载,提供了一条线索,即巴富尔首先到的是吴淞,当时地属宝山县,不是“上海”,可见,所有关于巴富尔到达上海的时间地点的记载都搞错了。巴富尔由吴淞到上海县城,乘的是另外一条小火轮。但它说的到达吴淞的时间又存在问题。9日当天到吴淞,再换乘轮船到上海县城,上海道台宫慕久怎么来得及安排文武官员迎接?甚至8日晚上抵达吴淞的记载都可能存在问题。

兰宁、柯灵和卜舫济的书中,都记载了宫慕久及时回访巴富尔所乘“美杜莎号”的事情,但“美杜莎号”停泊在吴淞,而“火河号”停泊在上海县城外,宫慕久有什么道理跑到吴淞去“回访”巴富尔早已离开的“美杜莎号”呢?

根据我现在看到的材料,巴富尔来沪赴任的经过情形,可以用下面这段文字表述:

108,中英在虎门就五口通商具体事宜及关税税则达成协议,英方即派领事前往各口。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厦门领事记理布同乘“雌狐号”由广州出发,于26日抵厦门,记理布下船后,巴富尔继续乘船到达舟山。继而换乘“美杜莎号”于118抵达吴淞,第二天又乘“火河号”到达上海县城小东门外。

就这么100多字,涉及中外书籍七八种,哪一本书都不能全部采信,只能提取一些合理信息。这些合理信息的整合,是不是真正的“史实”,只有“天知道”,历史工作者只能尽其能力以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这件事,还算有一些史书可以查证核实考订的,如果没有辅证材料,即使可能存在讹误的“唯一记载”,也只能永远地以讹传讹下去了。“历史”还“就是历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