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要学会“把玩”自己的研究对象
(2013-01-15 14:10:08)
标签:
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文化 |
分类: 历史 |
历史学研究生要学会“把玩”自己的研究对象
每逢年底年初,总要花许多精力看研究生的论文。但总是发现论文的条理和理路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导师不管学问有多大,多数是“万宝全书缺大角”,不知道的事情太多。根据什么来评判论文、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主要根据论文研究对象自有的内在逻辑和论文理路。
历史论文,通俗的说,是根据学术研究规范的要求“讲故事”。History is ‘his’ story。但首要问题是要弄清楚“his”是谁,即故事的主角、研究的对象。这个主角或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阶层、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城市、社区、村庄等等),也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事项。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就有它的历史“故事”。
如何确定研究对象,我一直讲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学术价值,二是有相当的史料和文献,三是自己有兴趣和能力。
确定研究对象之后,需要像古董鉴赏者那样反复“把玩”。与古董鉴赏者不同的是,这个“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器物,不可以拿在手上左右上下地翻看,因此,历史研究者有自己独特的“把玩”方法。研究生学会了历史研究“把玩”对象的方法,自然会把“主角”写得有声有色,就像一个古董鉴赏家会把一个普通的器物讲得头头是道一样。
今天看了一篇不太成功的研究生论文,就用这篇文章作为例子谈一下“把玩”研究对象的方法。
文章以辛亥革命时期沪军都督府陈其美因财政困难,采用非法手段绑架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要他交出前清存在大清银行的公款,即所谓“小万柳堂事件”。这个“故事”如果到说书人那里,会编出一套情节生动的离奇故事,把参与其中的人物、行动通过艺术加工和虚构,有声有色的娓娓道来。历史研究者不能这么做,而是要把事件本身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解释。下面,我来示范一下如何“把玩”这个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要问,这个事件的经过情况,比如,谁授意、谁执行,绑架的具体经过情况。我们知道,干这种“非法”勾当,要找到当事人授意、执行的直接证据,除非“幸运”或者有审案记录,靠在档案里面查找几乎没有可能。通常对于这类历史过程中的“小浪花”,历史学者不会花相当的精力去干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工作,除非是重大历史事件,研究者会不断留意寻找。但有关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和旁证材料很多,不难形成“证据链”。所以,“把玩”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相关的史料形成“证据链”。有些历史研究者追寻“证据链”,一定要求出像法官断案那样的直接证据,在我看来,这叫“走火入魔”,因为大多数的历史事件不可能提供这样的“证据”。但这位研究生没做这项工作,虽然这件事的本身没有多少疑问,但简单地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而不加分析论证,这是不行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玩”的是身为沪军都督的陈其美,何以出此下策?那么我们就要研究一下沪军都督府的财政究竟遇到了多大困难,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到了“走投无路”的窘境。这就需要细致地研究沪军都督府的财政情况,有没有既有的研究成果,有的话,能不能满足本“故事”的要求,不能满足的话,就需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做。在审阅论文时,我随便从网上翻看了一下,原来陈其美在绑架宋汉章之前,还对上海钱业的总董进行“软禁”,最后成功地让他交出了前清在钱庄业所存的公款,这个“故事”情节在论文中竟然被遗漏了,实在很不应该。
再往下,我们要问,身为沪军都督府的陈其美为什么会采取黑社会那样的做法?我们需要了解陈其美在辛亥革命前与帮会的关系、沪军都督府中的帮会人物。在前面的故事情节中,如果有参与者的姓名,就可以仔细查查这些人是否与帮会有关系。如果有,那你就找到了“直接证据”,没有,也可以找找“间接证据”。找不到相关证据,历史研究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说明你所持观点的理由,即所谓“理断”。我们可以从你的行文中看出你已经做了史料的搜寻工作,认可你的严谨态度,再看你的“理断”是否令人信服。
再往下,我们又要问,宋汉章为什么要逃避与陈其美的见面,是那些因素造成了他拒交前清公款?这是小万柳堂事件最为不清楚的地方,既牵涉到宋汉章个人的研究,也牵涉到沪军都督府与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关系。如果研究者进入这个层面,会把读者带入更宏大的历史场景之中,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但这位研究生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把玩”就绕过去了。
最后,宋汉章所住的小万柳堂位处租界,被都督府的便衣架到船上运走,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当局如何反应,也是这个“故事”的“看点”之一。无论在情节叙述还是在以后的研究分析中都均付阙如,完全没有“把玩”到。
在看此篇论文之前,小万柳堂事件早已知道,但我并没有“把玩”过。略作“把玩”,即发现如此多的工作这位研究生竟没有做,这实在令人遗憾了。由此我想到,反复“把玩”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研究生在写论文之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那么,“把玩”之后,是不是可以就把课题定下来?下一步是最难做的,就是对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进行提炼和升华,我们研究“小万柳堂事件”的学术价值何在?是历史方法论的,还是历史本体论的?
我们常说,“史无定法”。也就是说,要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也就在“把玩”过程中逐渐形成。用开头的话来说,就是要根据历史研究对象本身内在的理路展开研究。理路弄清楚了,研究工作的思路、文章的结构等等,也就水到渠成。有些研究生一开始就要找什么现成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然后再找些史料去套,这削足适履的方法,不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这里介绍的只是随机选择的一个例子而讲一些方法的示范,希望同学们不要以为是定规,而要举一反三,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灵活应用。总之,“把玩”得越多,问题也就越多,视野和史料的搜集范围就越大,你的研究就越富有历史研究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