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戏妻·昆剧
(2012-11-19 22:57:17)
标签:
于丹庄子戏妻昆剧曲艺戏剧 |
分类: 文化 |
于丹·庄子戏妻·昆剧
于丹在北大昆剧演出的现场,因为要“代表”广大观众,而遭到观众的起哄,一时成为新闻。这个新闻点,首先是因为于丹是个名人,名人遭起哄,自然有看点。而在我看来,观众起哄的原因,恐怕不是名人的原因,而是因为她要“代表”观众。这件事看起来有点负面,北大也急忙出来澄清,一是新生多,二是有外来观众。而于丹则认为自己没有不雅或过激语言。一个校方,一个事件的主角,都没有把事情弄清楚,问题在于丹可不可以那么自信地“代表”观众。其实这不过是句套话,但北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即使套话,也会反感。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句,请君莫当“代表”。即使“人民代表”也没资格说“代表人民”,何况并无“代表”资格的名人?
说到昆剧,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上海昆剧团内部试演的“庄子戏妻”。当时昆剧团排出了最强的演员阵容,纪振华演庄子,梁谷英演庄妻,演艺之佳,用上海话说,就是“没话可说了”。演出之后,昆剧团领导留下了十几位学者座谈,想听听学界的意见,毕竟这样的传统剧目在当时搬上舞台,还是有点风险的。许多学者在座谈会上叫好声较多,本来是“看白戏”(上海话,意思是不出钱看戏),客套也在所难免。当时我不过是个小讲师,自然得耐心等前辈们说完。“初生牛犊不怕虎”,看了“白戏”的我总觉得不说真话有点对不起请客的。我当时发言的大意是,第一次看昆剧,深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几位演员的演艺高超,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昆剧团领导恢复传统剧目的努力值得肯定,但选“庄子戏妻”这样的剧目作为恢复传统剧目的第一步,实在不妥。这个剧目讲的是庄子“假死”之后,妻子哭得死去活来;而庄子却装作一位王孙公子,很快赢得了庄妻的芳心。在王孙公子的要求下,决心再嫁的庄妻竟斧劈庄子的棺材以表“忠诚”。棺材劈开之后庄子现身本相,庄妻无地自容。这样一个毫无人性地玩弄妻子情感、有辱女性自尊的剧目,怎么能在我们的舞台上重新上演呢?广大妇女、妇女联合会会不会反对,昆剧团领导要慎重考虑。我的发言让会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会散之后,我终于没有看到这个剧目再有公演的一幕,看来昆剧团的领导是认真采纳了我这个“小人物”的意见的。多年之后,我在市政协开会时见到纪振华,与他聊起这件事。他说,当时在舞台上,演到劈棺一幕时,在内心的情感上的确感到很别扭,庄子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妻子?
尽管如此,昆剧艺术还是在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看了北大起哄于丹的录像,发现台上个个都讲“昆曲”,而不说昆剧,这里就有一个讲究。我不搞戏剧曲艺研究,在编《中国文化史年表》的时候,思考过曲艺和戏剧的区别。我当时认为,曲艺和戏剧的主要区别是窜角与不窜角。凡是演员表演时,在台上可以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都属曲艺范畴;而一个演员台上只许演一个角色的,都属戏剧范畴。但中国的戏剧不少都由曲艺演变过来,有相对定型的“腔调”,有时就会出现“曲”、“剧”混称的现象。中国的大剧种越剧,前身时绍兴地方的落地唱书,几乎没有正式的名号,以后演变为“绍兴文戏”,角色出现了专门的分工,进入上海之后称为“越剧”,本无曲名,所以也就没有“越曲”的说法。京剧融徽调、汉调、昆曲、秦腔、京腔于一身,也没有“京曲”的名头。而昆曲演变为昆剧,却是一脉相承,称呼便有点随意了。在北大上演的“昆曲”,十名演员分别演出,各唱一两段,或合演一段“折子戏”,说“昆曲”表演应该可以。如果是上演整本大戏,大概称为“昆剧”更为妥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