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育民
周育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53
  • 关注人气:17,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南”国名的由来

(2012-10-01 11:38:38)
标签:

越南

安南

越裳

交趾

嘉庆

分类: 历史

“越南”国名的由来

明朝宣德以后,中国一直称“越南”为安南,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国王受中国王朝的册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安南发生内乱,阮光平父子在西山起兵反安南国王黎维祁。黎氏向清朝求救,乾隆帝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师增援,互有胜败。阮氏遂向清朝示好,乾隆帝以黎维祁柔懦无能,政治腐败,难以立国,不值得扶植,命孙士毅班师回国。次年,阮光平推翻黎氏政权,清王朝册封为安南国王。乾隆五十七年,光平死,子阮光缵即位,兴兵征讨阮福映割据势力,阮福映逃到暹罗,在海上与阮光缵进行了长期斗争。

阮光缵因战争消耗,国库空虚,竟采取招募海盗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造成了嘉庆时期南中国海长达十多年的大规模海盗活动,引起了清王朝的愤怒,决定支持阮福映。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战败阮光缵,并将俘虏的莫观扶等海盗押送中国,上贡请封为“南越国王”。

嘉庆皇帝阅后十分不满,于十二月下旨称:

谕军机大臣等:昨据孙玉庭奏进阮福映请封表文,朕详加披阅。所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一节,断不可行。“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界,亦在其内。阮福映边徼小夷,此时即全有安南,亦不过交址故地,何得遽称南越?安知非欲夸示外夷,故请易国号,先为尝试,自应加以驳斥。已令军机处代拟檄谕一道,并原表交孙玉庭发回。看其接奉之后,如何禀复,候旨酌办。至阮福映求封南越,显有恃功要请情事。恐其心存叵测,所有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俱着密饬地方官留心防备,不可稍涉懈弛。将此各传谕知之。

阮福映复上表申明,以其先有越裳之地、今并有安南,仍请册封为“南越国王”。嘉庆皇帝当时面临着五省教门起义和东南一带海盗猖獗的严重局面,安南的稳定对平定海盗十分重要,权衡再三,决定将“安南”改名为“越南”。嘉庆八年(1803)四月,嘉庆帝下旨称:

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封,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于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锡藩封。且在百越之南,与古所称“南越”不致混淆。称名既正,字义亦属吉祥,可永承天朝恩泽。现已令陪价等诣阙请封。所颁敕印,即以此二字称名。该国膺此嘉名,备位藩服,更足显荣勿替。

据《后汉书》,“越裳”在“交趾之南”,而“交趾”即“安南”之地。阮福映邀封“南越”,意在抬高自己在国内的历史地位。而嘉庆帝考虑的是,既要防止“南越”之名包含中国境内的两广地区,又要满足阮福映的虚荣,避免因国名问题交恶。他将安南国名改为“越南”,在“越裳”和“安南”各取一字,仅颠倒一个字序,就完全堵住了阮福映的口,也防止了以后可能发生的疆域纠纷。这可以说是清王朝审慎处理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的一个经典案例。从1803年(嘉庆八年)开始,“越南”的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