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秦俑秦始皇陵文化 |
分类: 历史 |
秦俑之谜的一个猜测
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俑数量之多,阵容之大,一面世就震撼世界。今天又看到了网上发布的二点五米秦俑的消息,重新想起了当年在编写上海高中历史教材时候在脑子里一直盘旋的问题:在秦代以前的出土文物中,并没有多少人物造型的艺术品,而且人物造型的艺术水准与秦俑相去甚远,为什么在秦代一下子耸起如此高峰,而汉代以后又突然滑入低谷?这完全不符合艺术发展史的规律。魏晋以后的人物造型艺术则与佛教艺术的传入有着密切关系,似乎看不出多少与秦俑艺术的联系。
秦俑制作的特点在于千人千面,不是按照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因此,参与制作的工匠人数必然很多,而且应该是独立雕塑。秦国统一以后,虽然可以集中全国的雕塑工匠。但在春秋战国时代人物雕塑工艺水准总体较低的情况下,要集中数以百计的专门从事人物雕塑的高水平工匠,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当时的全国人口也不超过三千万。因此,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头部造型由少数专长于此的雕塑家来制作,而人体驱干部分则雕塑工匠分别协作。不过,现在出土的秦俑在隐蔽部分发现只有一个工匠的名字,分工合制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可能就是秦王朝为秦始皇陵的建设,除在社会上招募之外,在宫廷内由少数高级工匠集中培养一批专门制作武俑的工匠。当秦陵建设完成之后,这批武俑工匠不是被杀,就是不再有宫廷需要而改从适应民间普通小陶俑的简单制作了。至于大型陶俑的整体烧制工艺,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不搞考古与艺术史,这里提出来的只是一个外行的猜测,不是班门弄斧,而是想求得方家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