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的病根在哪里?

(2011-09-03 11:46:45)
标签:

孔夫子

中国教育

能力

教育

分类: 教育

中国教育的病根在哪里?

这个题目有点大,官僚化、政治化、金钱化之类,大概都有点关系。但我要说的病根,是中国教育的知识化。

教育要传授知识,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一“化”之后,便成了大问题。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只能通过考试。“知识就是力量”,在中国视为金科玉律,于是高考状元、中考会元,无不像孔武有力的打虎武二,被众猎户抬着游街一番。本省、本市、本县、本校、本家出了个“武二”,省长、市长、区长、校长、本家无不脸上挂彩。他们挂彩了,中国的教育却是真正“挂彩”了,落下了一个大病根。为了大家挂彩,争出“武二”,小孩子二三岁开始学外语(中国话还没学会),弹钢琴。小学生上课学习,下课补习,晚上夜习,睡觉梦习。中学生更在紧张的日习、补习、夜习、梦习之外参加各种考级、知识竞赛。等到“中彩”进入大学,这种浑浑噩噩、无休无止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生活突然结束,大学生们突然发现找不到北了。

我们谴责科举考试,对于老祖宗发明的这个东西不屑一顾,但当时还是世界首创,干得远不如老祖宗的不肖子孙大概没有资格对之呲之以鼻。我们现在的教育,比科举考试更糟。说句有点恶心的话,像只吃屎的狗,嚼着臭不可闻的屎,却还觉得是在享受香醇的美餐。应试教育,就是一堆狗屎;逼着千万学子朝吃晚吃夜吃,就是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

我时常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但在这个问题上,又是孔夫子所批评的“思而不学”的坏生,不想去翻阅汗牛充栋的教育学书籍,只是翻翻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从教经历,从中感悟些教育的道理。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生存、自立和贡献于社会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有关系,但是人类的许多能力并不需要知识而获得。婴儿刚脱离浑沌世界,呱呱落地,便掌握了对他一生意义非凡的能力——自主呼吸的能力,并不事先知道氧气才是他所需要呼吸的东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的理解,人类的大部分生存能力都是在三岁之前学会的。一岁到一岁半,学会走步,同时逐渐学会吃饭,二岁学会说话,三岁学会穿衣服。这些能力基本上不需要多少知识就能学会。学骑自行车、学游泳之类,大抵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也很普遍,鸟学飞,并不需要有空气动力学的知识。

古往今来,无缘入学者如恒河细沙,但同样具有在社会上生存、自立和贡献于社会的能力,那么学校教育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比如,读写能力,除非智慧天纵或书香门第,大抵都得通过学校习得。中学、大学实际上是培养和提高从事更复杂体力或脑力劳动能力的学习场所。让掌握各种知识,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唯此为大,把运用知识的能力习得扔到一边去,岂非舍本求末?

这两年,一些高校或文科专业,呼吁或取消大学生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取消了检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新闻系的学生,只要发表一篇报道,就算合格。说白了,这只是小学生或中学生的能力。因为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育没有完成学生写作能力的习得任务,所以把包袱甩到大学来了,以后恐怕还得往研究生阶段扔。

能力这个东西,与知识不同,知识学了会忘,能力一旦习得,终身受用,不会遗忘。学会说话的,除非声带坏了,不会不能说话。学会走路的,除非腿断了,不会不能走路。学会游泳的,除非精疲力竭,不会淹死。清末新式教育大兴,借用日本词汇,教师称为教习。孔夫子讲“学而时习之”。都是强调了能力习得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重学轻习,就像断了一条腿走路,好腿肌肉再强健,还是离不开拐杖。高分低能,是学生的普遍弱点;论文高产而创新不足,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普遍弱点,这两者是相通的。

现在的中国教育病得不轻,积重难返,几于无可救药。身处其中,我只能劝大学生们“自救”。怎么自救?理工科的我不懂,文科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多写文章,每天写,至少也要一星期一篇,加大自己的练习量。写得不好没关系,多写自然会有悟性,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进去。

现在我经常写博客,是教学、学术之余的一种练习,也是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我们在中学时还是文革动乱,要学习知识和能力都得“自救”。现在你们也得“自救”。我批评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病,不是说学生自己没有责任。小学、中学你可以怪学校,到了大学,你还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这就片面了。古往今来的文豪诗人、哲学家、科学家,无不都是“自救”成才的。中国教育的病根即使被铲除了,学生如果没有新生儿落地那一刻为争得吸入第一口氧气而大声哭喊的动力,也是白搭。“自救”才能获得新生,我希望所有的大学生始终不要忘记你们人生开始时就获得的这个最重要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