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物价,应从税收下手
(2011-06-01 09:30:01)
标签:
通货膨胀财政收入调控经济税收负担财经 |
分类: 经济 |
调控物价,应从税收下手
中国的物价上涨调控,现在已经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升到20%,继续上调,虽然号称“没有上限”,但已显然不合经济规律。提高利息率,可以吸收存款,但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使进一步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批出口加工企业无利可图,乃至陷于亏损、停产的境地。退出产业资本形态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将进一步推动物价的上涨。于是,更加恶劣的滞胀形势变成为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悬剑。
现在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国务院可能过分地借重于货币专家。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加息和货币量供应来调控经济的模式,已经完全借用了过来。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态势,货币主义的调控政策,可以说基本上已经黔驴技穷,继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伤害,经济降速的硬着落、滞涨局面的出现不可避免。
其实,对于调控物价,还有一个很重要手段,即财政手段,降低生产、流通的税收负担,也可以起到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很重,约占产品价值的三分之一,至于流通领域的税费,更不知凡几,所以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实际税负可能达到40%。(农产品由于免除农业税,没有那么高的比例,因此实际反映到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大约在15%左右。)政府降低在工商领域过重的税收是下一轮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下降一个税点,大约可以为增息提供二十五个基点。
当然,降低税收,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宏观经济调控,不能总是让老百姓的钱袋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而政府财政毫毛不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财政的税源,降低税收,虽然会暂时减少财政收入,但如果税基扩大,财政收入总额未必减少。相反,税率不减,企业倒闭,税基缩小,财政收入同样会减少。利弊轻重,操权者应慎思。政府可以找一些企业约谈,谁能约谈我们的财政部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