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话铃未响
(2009-01-18 18:53:43)
标签:
情感考研招生 |
分类: 人生 |
午夜,电话铃未响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开始。莘莘学子们经过考场的洗礼,正焦急地等待他们最后的结果:录取还是不录取?录取分数线的公布,仍然没有排遣他们内心的焦虑。报考学校的招生名额和他们的考分名次,成为能否录取的关键。今年没有安排我招生,但仍然有学生写信来。作为教师,当然也多么希望能在一年一年的招生中,招入自己的得意门生啊。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样一封信,它叙述着她的求学道路。
她是一个走出偏僻山村的女孩子,由于她的勤奋,考取了县中,又进了省高中。接着又以出色的成绩通过了那狭窄的、拥挤不堪的考场,走进了高校。在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候,她决定报考研究生继续在所学的专业里深造。接着,它描述了她如何热爱她所学的专业,如何因为成绩不理想、不被她所报考的学校录取而失望、痛苦,希望我伸出援手,同意她的转校请求。
在我读完信的第二天,又接到她的长途电话,那急切、渴望的求学精神使我感动。于是,我答应我将尽力促成此事,不过必须得到教授们的同意和研究生处还有招生名额。她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又如此诚恳,不促成此事似乎也是教授们的耻辱、学校的耻辱。经过紧张的协商、交涉,在第三天,我终于能高兴地通知她,我校同意她的转校请求。
电话里传来了她的欢呼声,在说了一大段长长的带着乡土气息的诚恳兴奋的话语之后,她说,“我该怎样感谢您啊?”我说:“不必,你应该感谢同意收你的导师们和学校。不过,在你转校之前,是最后确认一下,你报考的学校是否真的没有录取你,明天务必给我一个确信。我们这两天马上就要发复试通知了。不然,这个名额也是其他要求转校的同学的一个机会,你明白吗?”我的语气变得缓慢而严肃。她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我明天一定向他们询问,给你一个确信。”“好,明天晚上我坐在电话机旁,等你的回音,不管有多晚。”“一定!”
第四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我,坐在家里的书房里,一边工作一边等她的回音。害怕耽误,我没敢拨号上网──那是我每天的习惯。时间一分分地过去,窗外喧嚣的汽车喇叭声渐渐地减少,背负着来来往往的、沉重的载重车的高架公路显得疲惫不堪,静静地躺上安睡了,偶尔从她身上驰过的小车似乎也无法吵醒她。妻子、儿子也已经进入梦乡,我的书房出奇地宁静。在这段时间,有好几次电话铃响,声音显得特别大,却都不是她的。时针慢慢地爬过了12点,她的电话铃终于没有响起。
第二天,我失望地来到研究生处,请求负责招生工作的老李是否能再宽限一天,或许她没有和报考学校联系上,或许晚上她找不到电话。在我看来几乎已经冷漠而世故的老李同情地看着我说:“我不是说过吗,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报考学校有没有录取,就到处写信要求转学,等你同意转学要求后,他们又不来了。你不信,这不?”他没有说同意不同意宽限,但我仍然抱着希望,希望不是他说的那样。
第五天午夜,她的电话铃仍然没有响起。我的心痛了,另一位可能被接受转校的学生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我没有勇气再拨打她留下的电话号码,而宁愿相信,她没有办法及时与报考学校联系上,或者联系上了而没有确信,或者找不到电话,或者……
(写于秀枫翠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