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姜维三国 |
分类: 文史撷英 |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据传姜维被杀以后,魏将士对姜维想借钟会之手杀他们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世说新语》是这样写的: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在《汉书·律历志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可见“斗”字从能盛东西的容器引申为量具。是多大的量器呢?是一担的十分之一,应该是能装10斤米那么大。要是写实、比喻,再夸张的写法应该也不会这样乱写吧?而早一些史书的《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大意是:玉酒器一对,打算给范增(亚父),因此可以理解为大酒杯那么大。三国演义也说是鸡蛋那么大,这就够大了。当然我们现在还有胆大包天的说法,是虚指,夸张其大,要是相似的用法也有可能。那么流传着姜维“胆如斗大”的传说,应该也主要是为了突出姜维胆子大。因为姜维的战略思想一般都是极其大胆冒险的,像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那种深入敌人内部的事情都敢做出来。
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钟会待姜维等甚厚,发还他们原平的印号节盖,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并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