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荡平倭寇,还去保卫北部边疆

(2016-10-24 12:52:03)
标签:

戚继光

浙江人

戚家军

分类: 文史撷英

现在浙江人,给人的印象是精明、文弱,以为浙江只是出商人、出文人的地方。其实浙江地形复杂,有山地、有沿海、有平原,省内各地文化差异很大,人的秉性也各异。可以说浙江既有海洋文化冒险、外向,也有山地文化的朴实和彪悍,还有平原文化的坦荡和自足。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原来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那一带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四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那戚继光是怎么发现金华、义乌一带人的性格彪悍的呢?

 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荡平倭寇,还去保卫北部边疆

据说正值戚继光考虑何处招兵之时,在义乌发生了一场大械斗。原来在义乌城南50里处有一座小山叫八宝山,永康县的盐商施文六路过此地,见“八宝山之麓一带小山土色炤熠产矿,即起盗心。”于是就联合方希六等90余人进山开矿,但遭到了当地陈、宋等势家大族的阻止。双方发生械斗,方希六、吕廿四等14人被抓至义乌县衙。施文六回到永康县招集了1000多人,强占八宝山的坑头岭,招收矿工破土开矿。双方再次发生械斗,施文六、金周谢等30人被打死。被激怒的永康人,到处州(今丽水市)的景宁、龙泉等县招来大批农民和矿工,总数达3000多人,到八宝山安营扎寨。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金华、处州两府所属的义乌、永康、武义、丽水、龙泉、景宁等县方圆数百里内的民众,几乎都卷入这场械斗之中。从夏天一直持续到冬天,械斗造成死伤无数,令人触目惊心。 

从这场械斗中看到了义乌山民和处州矿工剽悍勇猛的特性,他决心把这些自相残杀的民众组织起来,经过军事训练后投入到抗倭战争中去。戚继光深入民间,疏通地方关系,取得势家大族的支持,很快就招募到4000名农民和矿工。不少处州矿工在首领王如龙的带领下也参加了戚家军(《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载:有王如龙者,为括徒中雄长,闻檄而率子弟出山。)。

戚继光在浙江十几年,对浙江各地人的性格和是否适合当兵打战可以说是比较了解了,他曾经这样描述:

处州为乡兵之始,因其山矿之夫,素习争斗,遂以著名。及其用之杀倭,不过一二胜而已。以后遇敌则败,何也?盖处兵性悍,生产山中,尚守信义,如欲明日出战,先询之以意,苟力不能敌,即直告曰不能也。如许我以必战,至期必不爽约,或胜或负,定与寇兵相一接刃。但性情不相制,胜负唯有一战,再用之痿矣。气勇而不坚者也。此兵著名之时,他兵尚未有闻,及三十二三年,方有绍兴之名------等而别之,得其人而教练焉,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他不在此科也。 

   
其操治处兵之法,在操其坚耐,而使之屡阵而不销其气。其操义乌之法,要破格恩威并称,必使其听节制,进退一如约束。不患其不强而患其不驯,不患其不胜而患其骄。其操台温之兵,又必加严一等。其操绍兴之兵,必须重令以劫其心,决令以立其信。操之能以短兵交刃,而后可用也。 

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荡平倭寇,还去保卫北部边疆


    
戚继光真不愧是名将、军事家啊,他不仅懂兵器、战法,还根据士兵性格因地制宜地训练、用兵。因此他能用浙江各地的士兵训练成强兵——“戚家军”,终于荡平了倭患,朝廷调他去保卫北部疆域的时候,他还带了不少浙江的戚家军去抗击北方外族的侵扰。

 

其实,浙江人的强悍在古代历史上也是能看到源头。

 

   浙江古时为越人的居地,越人则本来是一个骁勇强悍的民族。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盛极一时的霸主齐桓公,就赞许说“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到战国时,越国更直接与中原列强争雄逐鹿。其势力之强盛,竟然能够从海上远征,侵夺齐国所属山东半岛很大一部分地区,并一度迁都于琅邪。

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荡平倭寇,还去保卫北部边疆

  秦始皇兼并天下,“降越君,置会稽郡”,今浙江北部地区归其统辖;另外设有闽中郡,统辖今浙江南部及今福建地区的越人。秦汉之际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的越人,趁乱独立,在今浙江省南部这一部分称为瓯越,又称东瓯;在今福建省这一部分称为闽越。瓯越与闽越并称东越,强悍不驯,在汉初对汉朝构成很大威胁。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进攻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汉武帝发兵击退闽越。东瓯请求举国内徙,武帝将其安置于江、淮之间地带。至元鼎六年,闽越反汉,汉武帝发兵平定反叛后,以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所以“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所谓“东越地遂虚”,应当是指“虚其城邑”。山野之民,本难以尽迁,故“后有盾逃山谷者颇出”,当地强悍民风,自然可以流布不绝。

  汉代有所谓“越骑”,就是由越人组成的骑兵。越骑与由匈奴人组建的骑兵“胡骑”相并称,是朝廷倚重的一支劲旅,主要负责戍卫京师;有时也与“胡骑”相并肩,参与西北边防线上的对外作战。由于越骑与胡骑是汉朝最精锐的两支戍卫部队,秉政者“率以所亲信领之”。足见越人的勇猛善战,勘与北方的匈奴人相竞雄,而浙江的地理环境,也并非不能孕育出强悍的武夫,事实上当地本不乏尚武的风气和传统。

当然历史变迁,中原战乱不断,大多数浙江人族谱里记载的都是祖上从中原地带搬迁而来的(不少都是先迁到浙闽山地,后逐渐到平原、城镇),现在的浙江人也应该是全国各地融合而成的浙江人了。  

 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荡平倭寇,还去保卫北部边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