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的欧洲》
(2009-03-31 23:22:15)
标签:
科学史科学的欧洲法国科学史家柯瓦雷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完了《科学的欧洲》(米歇尔·布莱等主编,高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前半部分。这是一本具有浓郁法国风格的科学史著作,柯瓦雷的名字、用语和文字经常被引用。法国算得上是科学史学科的故乡,1892在法兰西学院设立了第一个“科学通史”教席,1900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法国科学史家迪昂(P. Duhem)、坦纳里(P.Tannery)在20世纪前半叶也是独领风骚,更不说法国贡献了柯瓦雷这样的科学思想史大师。有志于研究西方科学史的后生们,除了英语,最好还要懂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
跟大多数译成中文的法语哲学著作不同,这本书的中译本应该算是很不错的,看来中国懂法语的历史学家比懂法语的哲学家要多一些,翻译东西要严肃认真一些。科学史方面的专业术语、人名译得基本到位。有两处明显的错误需要提出来。第一处,把亚里士多德的“受迫运动”(相对于“自然运动”)译成“猛烈运动”(第90页、117页),这个错误从英语violent译过来也经常犯。第二处,把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译成了《方法论》(第73页)。这第二处错误也情有可原。伽利略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通常简写成Dialogo,《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通常简写成Discorsi。译者不知道这个情况,就把前者译成《对话集》,后者译成《方法论》。
这是一本由不同的学者写作的论文集,很多是科学史高手,好几篇文章写得通俗而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