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保边缘状态塑料饭盒一次性塑料袋中国杂谈 |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
原载《
我们中国人对环保这件事情不能说完全不理不睬,有时候也提到相当的高度予以重视。可是,我们中国的事情太多了,什么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什么国企改革、住房养老,什么法制建设、贪污腐败,问题成堆,都不太顺。所以归根到底,事情要分个主要次要,解决问题得一样样来。照我看,这样一想的结果就把环保问题自然而然的归到了次要的位置。为什么呢?环境保护既是“保护”,那就必然只是一种边缘话语,因为“保护”总是对弱者的保护,对弱势人群的保护。什么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残疾人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劳动保护等等,都属“保护”一族。对一个社会来讲,弱势人群总属于边缘人群,对他们的保护,只会是插曲和修饰音,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主旋律”。我们现在大干现代化,有多少事儿要干!“发展”是硬道理,“增长”才是主旋律。
在业已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势的支配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一直处在边缘状态。广大老百姓觉得环保这个事情离我们还远着呢,先吃饱肚子再说;等到肚子吃得已经很饱了,有些人甚至已经撑着了,大家还是觉得问题离得很远,继续放黑烟、排污水、砍林木、吃野物,甚至大用特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饭盒,搞得森林受损、白色污染泛滥。当政者、决策者也一样,他们很理直气壮的说环保应该服务于经济增长这个大局。于是,有些地方,大上快上高污染、高能耗、粗加工、低效益的项目,环保部门都没有办法制止。人家行政首长要的是以“增长”为标志的“政绩”。
这几年,群众开始有觉悟了。城里的居民眼见得天空一天灰似一天,河水一日脏似一日。王小波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小时候住西单,晴天从楼顶上能望得见颐和园的佛香阁,长大了住海淀,反而不怎么能看见了。淮河边上靠办小造纸厂发起来的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水喝了,生出来的孩子也有怪病。靠砍树一度发家的山民们,在破坏了自己的周边环境之后,又重新沦落贫困线以下,而这一次脱贫可就难了。
在血的教训面前,群众有觉悟了,可是,其它阶层的人们,觉悟却未见有大的提高。据统计说,“在中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报纸批评性报道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地下降了”,足见新闻界的环境意识没有多大提高。我们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很少把他们的兴趣焦点对准环境问题。那些最优秀的经济学家还是把“增长”作为他们的研究主战场,并没有严肃的对待“增长的极限”,没有去发展绿色经济学,没有去研究绿色GNP指标体系。人文学者们热衷于谈论市场大潮下人文精神的失落,而忽视了现代化浪潮之下绿色与生命的飘逝。考评行政者的“政绩”,似乎也未见全面推行绿色指标评估法,因此,对行政当局的决策,依然缺乏有效的生态阀门。中国环保的边缘状态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