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国盛
吴国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72
  • 关注人气:2,4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大师的科普佳作

(2008-06-13 19:29:38)
标签:

科普

科学家

佳作

洞穴

伽利略

杂谈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原载《博览群书》1998年第11期

 

在读书界的科普热潮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多种文字同步出版(以英语为母本20多种语言版本同时推出)。

该系列覆盖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当代科学的各个知识领域,从宇宙论、粒子物理学到进化论、考古学、分子生物学,从数学、计算机科学到脑科学、认知科学,既有古典的学科,也有新兴的学科,既有物理科学,也有生命科学。待到全部出齐,必将对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当今科学的状况,起重要的帮助作用。

作者大多是前线科学家(working scientist),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熟知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像《人类的起源》的作者理查德·利基,是世界级的考古大师。由他们来向公众普及科学,具有十足的权威性,而且,有举重若轻、厚积薄发之妙。

还有许多作者本人并不是前线科学家,但却都是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的作家,还有的是哲学家。尽管如此,他们对所写作的领域非常熟悉,都曾经有不止一部同类的科普著作问世。纳入这个系列的作品,对他们而言是驾轻就熟。

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专业化,前线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细小,越集中,另一方面是越来越横断化、整体化,每一个领域的进展都刷新着人们对其他领域的理解。

像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这类古典的难题,至今作为一个谜保持在科学前沿的探索中,它的每一步进展都吸引着并不精通科学的普通人。第一批出版的《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和《人类的起源》,正是作为权威科学家讲述的权威的“起源故事”而备受读者的青睐。

与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前沿不同,当代科学有一个总的前沿,这就是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生态科学,它代表着人类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新的科学范式的雏形。它们因为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因此一开始就以横断学科的面目出现──并不特别属于某一个传统的学科;它们因为只是一个雏形,尚未从传统学科中完全脱胎出来,因此还是在用传统的语言解决传统的问题。从已经出版的《自然之数》和《大脑如何思维》之中,可以领略面对复杂性和非线性时新科学的应对方式。

科普之所以有生命力,因为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一种内在的要求。这个要求植根于人类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拥有一个世界的存在着。这个世界从前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了解的,但今天,这个世界由科学家来建造来经营,于是,我们有一种盲目的感觉,我们对我们的世界有一种疏离感,我们本能地要求对世界有一种切实的把握,于是我们渴望了解科学,并通过科学了解世界。

 

记得我在评“第一推动”丛书时曾经说过,该丛书比较注重科学上的准确性,但忽视了人文方面的背景。这个问题本丛书依然存在。在我看来,科学普及的本质是恢复科学的人文性,无论是用文学的手法还是用历史的手法,无论宣传科学的科学内容,还是科学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让科学贴近人生、贴近人性。因此,科普著作应该特别的注意人文方面的水平,科普著作的翻译,应该特别注意与人文相衔接。这套“科学大师系列”的作者们,知识渊博,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俱是信手拈来,也正因为此,它们才能被称为“佳作系列”。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这样一来,对译者的要求就高了。长期以来,我们文理分家的教育体制,造就了不少专家,但也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我们的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往往比不上西方的科学家,特别是西方文史哲方面的人文修养。在翻译这套书时,肯定会感到吃力。出版社方面如果能邀请从事人文研究的专家一同工作,或者就像找科学家把科学关一样,找人文学者把人文关,译本的水平将会更加完善。

举《大脑如何思维》一书为例。这本谈论“智力”的著作,因其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而写得妙不可言。译者为方便读者加了不少注,这本来是为弥补读者知识面欠缺的举动,但可惜有些有明显的错误。比如关于伽利略的注,说伽利略最后被罗马教廷处死;关于柏拉图洞穴的注,说柏拉图与其弟子经常在洞穴中讨论哲学问题故而得名。实际情况是,伽利略晚年被监禁,并非处死,在监禁时期还写下了他两大对话中的第二部,即《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第一部是《关于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柏拉图的洞穴出自他的《国家篇》(旧译《理想国》)第七卷,说的是有些人就像从小就被捆绑在一个洞穴里不能转身,眼睛只能看见被背后的火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影子,久而久之,他会认为这些影子才是真的,而外面的太阳却会被认为是不真实的。这个比喻是想说明现象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还有一些译名未采用习惯用法,令人觉得两种文化的隔膜。比如,著名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被译成了“拉曼特利”,他的著名的《人是机器》,被译成《人—机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译成“科尔里奇”。

我还是那句话,科普著作首先要保证科学上不出错,因此让科学家把关是非常必要的,但科普著作将面向广大读者,应该与汉语人文相衔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