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治的起源到底在哪里?

(2011-08-04 22:02:14)
标签:

文化

法律

历史

德治

法治

分类: 法治浮沉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中,德治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历朝历代都将德治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可是,关于德治的起源,许多人认为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兴起时提出的。的确,在儒家的理念中,先是孔子所提出的的思想,后来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而提出仁政的理念,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因此我们主观的将德治思想的诞生加诸于儒家的身上。但是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翻开史书,就会发现,早在孔子诞生时的数百年前,德治思想的雏形早已开始显现。

 

    商朝末年,由于末代君主帝辛(即纣王)长期穷兵黩武,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帝辛自己思想腐化,导致暴政不断,加速了商朝的灭亡,最后被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推翻,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以德配天中的上帝并不是像夏周神权思想中是哪一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 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所以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要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支持,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以德配天思想中,对有着具体的要求:首先,要敬天,就是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其次,是敬宗,指要祭祀与尊崇祖宗;然后,是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西周这种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高度重视的重要性,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而统治者能否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的向背。

 

  以德配天思想具体落实到法制领域便是明德慎罚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淅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结合的法制特色。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国方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首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维护了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而且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其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中,六礼、七去、三不去、同姓不婚等思想构成了后来封建道德伦理,部分思想至今依旧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这种治国思想为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舒适的温床,铸就了古代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在提倡法治的今天,德治的重要性丝毫不减,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刚柔并济,才能为中国的再次腾飞提供不懈的动力。(文/刘典)

 

刘典精品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