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4亿人与诺贝尔奖无缘?

作为从教十几年的一线教师,我个人觉得应该和以下几个原因息息相关。
1、基础教育
说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放眼全世界,中国的基础教育都是非常扎实的,不仅知识多,而且难度大。
2020年9月27日,在第61届国际数学奥赛中,中国队斩获5金1银的优异成绩,领先第二名30分的巨大优势获得世界第一。
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没有一点问题,不管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似乎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缺点同样是知识多,难度大,简单说就是学生的压力太大,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多。
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学生要上十节课,有些学校还有晚自习,一直上到晚上9点,如果遇到老师拖堂,除了吃饭,每天几乎很难获得休息的时间。
平时学习压力这么大,但为了分数,周末也很难获得休息时间,特别是城市学生,几乎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
长久下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巨大的挑战,很多学生经历过中小学的炼狱模式后,普遍开始厌学,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
大家也不要把问题全部推在教师和学校上,因为老师和学校也只是一枚棋子,大家都是被时代和环境推着前进。
基础教育
2、高等教育
如果说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有影响,也只是极小的因素,大家都知道,中国科研主要问题还是出在高等教育上。
中国的高校一般都采用严进宽出的政策,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一旦进入了大学,就成了学生梦想的天堂。
不管是家长还是高中教师,都会潜移默化给孩子灌输一个思想:高中虽然辛苦,但挺过去就好了,进了大学就非常轻松了。高考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学生为了高考,也是拼尽力全力。
在这种大环境下进了大学,没有了补课的压力,没有学校和家长的束缚,没有了分数的过分要求。学生一下就放飞自我了,疯狂玩乐、疯狂游戏、疯狂恋爱、疯狂旅游,压抑了十几年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完美的释放。
加上高校也顺水推舟,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一般都能通过,然后发给毕业证。因为在就业率这个指标下,我想没有几个高校会故意不发毕业证,从而降低自己的就业率。
高等教育
3、科研环境
清华北大作为我国最顶级的学府,每年招收了最顶尖的生源,但最后优秀毕业生都去了大洋对岸,这也让清华北大一度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对象,甚至被扣上了卖国的帽子。
但聪明人都心知肚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晏子使楚》中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土壤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比较复杂,占山为王,拉帮结派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时候不是能力说了算,而是资历和权力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天赋极高的新人会遭遇打压,也许某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已经胎死腹中,清华美女教授颜宁的情况也许不是个例。
其次和社会的功利性有一定关系,做科研需要沉住气,科研成果是急不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企业和社会往往给不了这么长的等待时间,大家都希望能够快速回本变现,甚至产生利益,最后逼得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走上了模仿和山寨的道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