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填报志愿的6个误区
(2020-07-23 21:42: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养生保健生活百科 |
2020高考填报志愿的6个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报名校
“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确实都较为优越,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专业等因素,则是不明智的。
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也有有特色,实力强的专业。
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忽视招生简章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误区三: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四:不服从专业调剂
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
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五: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情,跟孩子无关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但有些父母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误区六: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填报
不少高校会公布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但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但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
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近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希望广大考生理性面对高考成绩,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成绩出来后科学填报志愿,祝考生们金榜题名!
前一篇:领航关键是引领师生理性成长
后一篇:2020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