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校长,学校管理应有的“四观”

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校长有其特殊使命,校长的思想、意志往往决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方向。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评价学校看校长,评价校长看“三观”(即教师管理观、学生发展观、校长素质观)。而我说还要加一观,那就是“课程理念观”。
一、教师管理观
首先,既控制又协调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控制也好,协调也好,都是必要的手段。没有控制,不足以形成规范和秩序;没有协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内耗,但单纯强调控制,有管无理,就会导致强权专断,压制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只强调协调,理而不管,又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在管中理,在理中管;管而有度,理而有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管”与“理”如同管理者的左膀右臂,须臾不可分离。
其次,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教师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以服务为理念。作为教师,他们都有被别人认可的需求,校长要懂得欣赏教师的优点,要学会赞美,慷慨地从小事情去赞美教师;要尊重教师,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优秀的一面。
最后,要建设学习型学校,把学习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向实践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让教师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根据我校的师资现状,我们改变以往管理细则化的倾向,实施宏观管理。在探索阶段,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项内容分步过关,循序渐进,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实践空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的教学模式也由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使教学过程得到及时的监控。同时,及时协助教师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优化,实现行政管理人员向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协调者、研究者方向发展。
二、学生发展观
校长是办学方向的掌舵者,确定一个正确的航标是关键。学校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新世纪的学校教育,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智力因素,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做一个重要事情来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以课堂教学、兴趣活动为载体,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设施和校外的文化资源,开展了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使校园的课外文化活动具有群众性、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求知、求新、求美、求乐” 的活动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活跃身心,增进友谊,丰富生活。如每年开展的“春秋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阳光运动长跑”、“体育大课间活动”、“校园舞展示”等活动,都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课程理念观
一、严格按照要求设置课程
我校根据课程改革有关要求,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工作机制,有力地提高了学校自身的课程管理能力,认真落实课程设置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并周密制定课程计划检查措施。在校领导的领导下,教务处坚持不定期检查,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有奖惩,确保课程计划落到实处。
二、优化课程资源,强化校本教育
我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和资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情和校情,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自主灵活地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心理健康学科教师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自编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智具有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自编美术教材,对书本知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既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又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
三、试行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新课改实验能否顺利进展的瓶颈。我校根据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等新的评价理念,努力探索并构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学校课程实施评价体系,并改革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激励机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改革考试方法,实现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充分发挥评价期望和激励功能,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过程化、评价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并尝试建立了以自评为主,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彼此互评的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系。该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促进校本课程开发起到巨大作用。
四、要有新的校长素质观
作为一校之长,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在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齐抓共管的同时,要及时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言而有信,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要形成一股合作、团结的凝聚力,靠的不仅仅是校长的权威,更多的则是需要校长的人格魅力,靠的是校长的个性修养。这就对学校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句话说“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想这也许就是对教育管理者最好的诊释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