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待春风,与你共赴一场花事

(2020-03-03 17:12:45)

致教师:待春风,与你共赴一场花事

相信,繁花似锦的校园也一定能迎来最美的你!

待春风,共赴一场花事

——致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奚亚英

待春风,与你共赴一场花事

亲爱的老师们:

新学期好!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打破了这个春天原有的节奏。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量,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聊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思来想去,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学习、关系、生命。或许,从逻辑的角度而言,它们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但又不失其内在的关联——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提升,不断地学习就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认知世界,当你的思维变了、思想变了,自然而然语言就变了、行动就变了,于是,慢慢地你会觉察,自己的气质变了,周围的氛围变了、身边的关系也变了。恍然间,你会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美好!

持一程“学习”的体验

“停课不停学”,我想这不光光是就学生而言的,对于每一个我们来说亦是如此。疫情是最难得的“人生大课”,在这一段相对安静、相对封闭、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重新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学习。

离开大学,踏上工作岗位,除了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想一想你已经有多久没能安安静静、像模像样地坐下来看看书、读读报、学学艺了。很多人或许会选择用追剧来打发这段漫长的时光;或许会以不断跟进疫情发展数据来与祖国共呼吸;或许会以时刻关注朋友圈发微信动态来刷存在感;或许会以每天监测自己的体温,在一遍一遍地测量中来寻找慰藉……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植物神经紊乱地日复一日。

我只想说:这一切都源自于你内心的不充盈、不丰富、不强大,而归根到底和自己的“学养”有关。所以,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随书而安,通过学习来寻找一种不一样的适切。

1.坚持为己学习

学习,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功利的,这是一条不受主观厌恶而存废的真理。或许你听了之后会皱眉毛,不过,我想你应该能够释怀,因为,你需要通过学习来给自己“长本领”。尤其是做今天的教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你不学习,疫情面前,你怎么来组织线上课堂,你怎么去开发云端课程,你怎么通过大数据来进行评价分析……你不学习,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会喜欢吗?面对高学历家长的质疑你能说服他们吗?各种评测评比你能够脱颖而出吗?所以,为了自己,你需要学习——

你需要一些专业性学习: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你应该读一点教育原理、课程通识、学科导论、心理发展……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去提升一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程度。

你需要一些问题性学习:问题即课题。趁这段时间,梳理一下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系统地查查书籍、找找资料,看看是否能够找到答案、寻得启示,相信这都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

你需要一些经验性学习:这堂课该如何备得更好?遇到这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该怎么办?或许很多专家、学者、名师早已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讲明白,我们不妨依葫芦画瓢,让这些“直接经验”在现实中“折现”。

2.尝试天天学习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或许很多时候,你总会觉得自己看过的那些书籍,读过的那些文本,学过的那些技能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都仍然存在着,也许就在你的气质里,也许就在你的谈吐间,也许就在你的情怀中,当然也可能直接地显露在你生活和文字的点点滴滴中。

总之,学习的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不学习的人一定是精神上的贫穷者。所以,我希望大家每天能够留一点时间给学习,一直不间断地学下去,保持阅读的习惯,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惰性,很容易在一个清新的早晨,因为懒觉而错过美好的学习时间;很容易因为各种琐碎而挤兑读书安排;或者在精力透支的情况下索性就浑浑噩噩地错过阅读……其实归根到底,学习还是仅仅停留于你的生活附属品,可有可无,当真正有一天,它成为你精神、动力、情致的必需品时,自然而然它便会融到你每一瞬的遐想与期待中。

3.能够随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重复和累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勾勒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本质上,它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据美国权威的教育评估机构调查研究得出:人一生所处的正式学习时间不过20%,大部分的时间处于非正式学习状态,这也意味着,你学得越多,你自然就学得越好;你学得越杂,你的视野相对而言越广。

当然,从某种程度,这组数据也告诉我们: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在你的休闲中、消遣中、娱乐中或许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发生。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广泛的,不是说,我是教师,我的学习世界只有教育学、心理学。还记得诗人海子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同样,作为老师的你,从明天起,关注社会与自然;从明天起,关心科技与人文;从明天起,关见诗意与逻辑……让随机式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甚至不需要仪式、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待到那是,学习便成了一种最纯粹、最自然的享受。

处一段温暖的“关系”

最近,网络盛传着一篇文章《疫情是多少家庭关系的照妖镜》,文章指出:在“自我隔离”的前几天,家里还是一副母慈子孝、夫妻恩爱的美好画面,随着时间推移,彼此的忍耐就开始逐渐被透支。

都说“距离产生美”,这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写照!近距离的面对面,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种视觉性地疲劳让我们慢慢习惯于以放大镜的倍数去纠错“细节”——父母一遍遍“爱的叮嘱”变成了“烦人的唠叨与无意义的耳旁风”;爱人“无意识的担心与询问”变成了“信任危机、故意找茬和挑衅”;孩子因为好奇而产生的“无数个为什么”变成了“不懂规矩、调皮与捣蛋”……往日家庭和谐和睦的关系网在却在“对眼两相厌”的烦躁和焦虑中一点一点的支离,所以,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你特别需要保持冷静。

1.同父母之间:“色难”不难

《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寥寥数字,就道出了“孝之道”贵在“好脸色”。确实,我们把太多的和颜悦色给了陌生人,而冷眼相对、冷语相向给了至亲,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同父母相处,我们如何让“色难”不难呢?孔子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不免会意见相左,发生冲突和摩擦,作为子女我们可以进行委婉的劝止,这个就是所谓的“几谏”。也就是说,你应该非常克制的、非常轻微的,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去进行劝说。

和父母的沟通中,有时我们想竭力地去说明白一个道理,但是道理本身是什么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的很多书籍中都有关于人际交往准则的描述,比如和领导怎么沟通,与同事怎么说话,和朋友怎么交流,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

而往往,我们把自己最亲的人变成了情绪垃圾桶,而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好好说话其实是与父母相处最重要的前提。当然,如果遇到父母不听怎么办?孔子又说了,要“又敬不违”,意思就是说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或许你的心中可能对这事会继续产生各种忧虑,但千万不要因此而产生埋怨,这就是所谓的“劳而不怨”。

2.与夫妻之间:“懂得”不易

有人说:在这世间,最好的默契并非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而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爱人,是我们生命中交集最亲密的人,但试问,我们又真正懂得彼此多少呢?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真实的生活中,又有多少“感动深受”在彼此取暖?有有多少“宽容理解”在相互扶持?确实,“懂得”是不易的,它需要心与心之间的相互坦诚,需要情与情之间的彼此共振,需要爱与爱之间的一同炽热,需要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怜惜和珍重。而往往我们以“猜忌”代替“交流”,以“怀疑”碾压“辩解”,以“做作”博取“让步”,以“冷战”赢得“权威”,甚至以“歇斯底里”来“以暴制暴”……于是,矛盾更加激化,隔阂愈久弥深,误会不断蔓延。

所以,我特别认同这种观点:成年人的生活当中,有一种修养叫做遇事不指责。夫妻之间,就应该以退为进,遇事要学会体谅,示弱未必就弱。盖瑞·查普曼博士在《爱的五种语言》告诉我们:需要去调动内心世界的非言语信息——爱不是光靠说说而已,还要靠行动来体现。夫妻之间无对错,家更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多一些包容和谦让,或许某一刻你就“懂得”了!

3.和孩子之间:“尊重”尤重

作为教师,我们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给了其他孩子,唯独自己的孩子或许是最缺爱的!

或许,这一段时间的亲密相处,你会发现:孩子似乎并不愿意听你反复的唠叨;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总是管不住自己;在学校经常调皮捣蛋,但在家却变得孤僻不爱讲话;孩子一写到作业就磨蹭、突然感觉他胆子特别小、经常性的懒惰、遇到一点问题就想逃跑……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问题都慢慢地浮现出来,在这时候,我觉得你再也不能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说教约束,你得很快进入作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予以“帮助”,让这种“帮助”从“尊重”开始,从简单的拥抱开始,从赢得孩子对于你的悦纳开始……

正如美国作家爱德华说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所以,你或许可以尝试着和孩子来一些亲子互动游戏、翻一翻绘本,给孩子讲个有趣的故事,又或是把孩子轻拥入怀,一摇一摆地哼唱着动人的歌曲,陪伴孩子进入梦乡……来代替那些索然无味的作业辅导,有时那些无厘头的嬉戏陪伴对于孩子而言来得更实在。

当然,最好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共振效应”,离不开生命的能量交互,凭借着自己的教育常识,试着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下想象力、创造力;试着教孩子们如何与自己的价值观相联系;试着告诉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可以不发脾气;试着教孩子如何去玩乐戏耍;试着教孩子如何有效学习,并发现学习的快乐……记住:你所有爱的前提,一定是以“尊重”为原点。

觉一场“生命”的缘起

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从教育的本质来考察,其实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的最终旨归。其实,我们还是有必要以这次疫情为契机,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应该补一堂应时应景的生命教育,从知道如何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规划人生。

围绕“生命与安全”去关联每一个空间中的隐性危机;通过“生命与健康”去了解身体之外的机能反应;基于“生命与养成”去把那些丢弃的习惯和素养重新温习;聚焦“生命与交往”去了解每一种沟通对话中的仪式感;审视“生命与价值”去反思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及超越生死的理解……生命,是一堂真正的人生大课。

1.存敬畏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面对一触即发的疫情,让高速发展中的中国被迫踩下暂停键,在痛定思痛中,我们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么多年浮皮潦草的生活中我们究竟做了什么?甚至,我们需要检视一下单向度的偏狭追求最终又导致了什么?

我们试图去打破这世间的平衡规律,创造一种能够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的欲望法则,而就是这样的一种自以为是,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陷入绝境,以沉重代价来证明自己的不堪一击。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不懂得敬畏,所以造成了所谓的天道轮回;或许,就是因为太多的逞强,所以一次又一次的猝不及防,让许许多多的生灵留在了“昨天”。而就在当下,我们是该觉醒了,是该去学会敬畏生命与自然,善待苍生与自己。

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而在我看来,真正的“神明”并不在天外,更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恰恰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瞬间的“起心动念”。心怀敬畏,神明咫尺,当你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时候,你会倍加珍视自己,珍视自己的身体,珍视自己的精神,给予自己这个生命以无比干净的守护,小心翼翼的对待自己,包括自己的灵魂,于是,你行有所止,关于所有生命的理解都将在那一刻再次升华,神明也将与你如影依怙。

2.怀感恩

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身影:无数白衣天使抗疫逆行,无数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冲到前线,国家每一次铿锵有力的发声,每一次疫情的即时通报和处理,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看到了中国医疗团队的专业和勇敢,看到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团结与坚韧,我们应该感恩自己生在这样的国家。

短短几天之内,一支又一支医疗队集结、一批又一批物资筹备,火神山、雷神山、方舟医院相继建成,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封城,却能保障水电、物资供应不断,强大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因为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我们还应感恩自己的家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因为疫情,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断舍离,但唯一扯不断、舍不下、离不开的还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我们需要感恩有这一方栖息之所,感恩有他们的一路陪伴。确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当然,每一个在感恩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自己同样也值得感恩,“停课不停学”、线上直播、云端辅导……每一个教育人都在不断发光发热,把正能量不断地传递给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筑起一道基础的防疫墙。

3. 思奉献

莎士比亚说:“爱,可以创造奇迹。乔迈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如果没有灾难,大家可能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但今天,我们的眼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有清洁工老人捐出仅有的几千元积蓄;有明星艺人奔赴前线做慈善,直至生病累倒;有司机从车上扔给卡点人员一箱泡面就疾驰而去;有防疫站总是莫名收到一箱又一箱的口罩……我们的泪点一再被触发,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情结吧!疫情之下,我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为这个时代,我们身处的祖国做一些事情——上好线上课程,帮好困难学生,说好抗疫故事,做好人民教师!把这次特殊的教学任务当成一次挑战,不负学生与家长的期待,不负英雄与韶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将日益具足爱、智慧与勇气,未来所到之处,都能给自己和那方水土带来美好!

老师们,连日下降的数字,与这蓬勃的万物和那渐渐暖和的天气,一起激励着疫情下的我们。复工的人群已在陆续踏上工作岗位的班车上,公共场所也在秩序井然中逐渐开放,那些鲜活的生活画面终将随着春的脚步如约而至。老师们,让我们一道待春风,共赴一场花事。我想,此时的校园,哪怕只有角落里的一枝烂漫,也见证着所有的努力与坚韧,春天的花最是安抚心灵,相信,繁花似锦的校园也一定能迎来最美的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