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好书推荐:《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曾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阿德勒原本是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因为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反对精神分析过度强调本能与本我的力量。最终与弗洛伊德决裂,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全新道路。他称自己的心理学为个体心理学。
其实童年的阿德勒患过佝偻病,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评为顶多只能成为鞋匠。他的父亲鼓励他说,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最值得一看的心理学著作,是人类个体心理学最卓越的作品。 同时,这也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之作。 心理学家墨菲说:“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相信阅读本书,你一定会对阿德勒及其心理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有三个小孩,他们头一次去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的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到妈妈的身后说:“我要回家。”另外一个孩子脸色苍白、全身发抖地站在原地,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恶狠狠地瞪着狮子,问他妈妈:“我能向它吐唾沫吗?”这三个孩子实际上都怕,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方法表达了这种感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无法生活在绝对满意的环境里,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就会产生相对的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人们便在寻求变化与超越。人天生有种向上发展的心理,就如埋在土里的种子要钻出地面,沐浴阳光一样。所以,没有人甘愿长期忍受这种自卑感,他必然会让自己进入一种结束自卑的紧张状态中。即使一个人在改造自卑中气馁了,那么他仍会寻找别的方法,包括在精神上麻醉自己,使自己拥有一种“优越感”。 当然,由于这种优越感缺乏现实的基础,结果只能使其自卑感更加强烈。正是因为导致自卑感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所以他采取的每一步都无异于自我欺骗。长此以往,他积累的所有问题会更加迫切地要求他来解决,他所面对的压力也会更大,自卑感也会更强。
一个人在有了自卑感后,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于是,他就会期待朝向优越感的努力,并做出一系列补偿性的举动。然而,这种寻求自我优越感的举动,对解决问题无用,只是为了将问题束之高阁或推到一边。因为这个人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奋力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停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
实事求是地说,自卑感并没有什么异常,甚至可以成为人们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正是因为我们觉得与现在的处境相比有差距,所以人们才努力改善我们的处境。例如,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懂得必须抓紧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进步。我们科学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无一不是与现实处境对比后的结果,进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宇宙,更加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阿德勒很强调个体的内在能量与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有着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人往往是不完美的,比如个子不够高,身材不够好,脸蛋不够漂亮等。这些不完美的部分有可能使人生成自卑的情结。人被这样情结所笼罩时是不舒适甚至痛苦的,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就会形成一种与之对抗,想要超越它的力量,这就是自卑情结的另一面——超越情结。在超越情结的作用下,人会变得努力,拼搏,进而更有可能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以此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感。在这两种情结的作用之下,人的心理就开始不断发展。但这里绝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应该拼命的往上爬,努力取悦他人,让他人为自己鼓掌。其实阿德勒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情结更多是提醒人们,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是人的常态,过度追求完美和过度在意自己的不完美其实都是不健康的心态。只有接纳真正的自己,你才可以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在这个基础上,你才可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真正的自己,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符合真实心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