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街第二小学校长王京兰:学校管理,校长最应关注哪些工作?
现代教育报
身处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校长们,每日都需要处理千头万绪的各种日常工作: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家校合作、行政管理、校园安全等等。那么,在更加高效有序地处理这些日常教育工作时,校长们的核心抓手”是什么呢?这是校长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制定适用于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理念的战略
作为校长需要制定合乎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战略。每一名校长管理目标关注在:一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个性、主动、可持续地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结果,主动发展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提升自我时应具有的态度,可持续发展是让我们每个孩子要面向未来;二是每位独立的教育者(老师)需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迈进;三是学校本身也需要向着“小学教育为一生奠基”的育人方向不断前进。
其核心思想又可细化为两个子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既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怎样培养人”则是教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教(学)什么——课程结构,怎样教(学)——课程实施,教师教(学生学)得如何——课程评价。学校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整体工作的实施。
除去这些具体的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目标,在制定战略时,校长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更宏观的角度。真正的教育要展现自由精神、公民责任、批判精神、独立思考意识。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被赋予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思考选择、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需要拥有信念自由、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等等。
为了让学校充满童趣、同理心,结合学校六十年发展的积淀,我校打造了“金色童年教育”的文化品牌,提出了“金色童年,幸福成长”的核心育人理念,以“提供金色起点、相伴金色过程、呼唤金色未来”为愿景和使命,以培养“好品质、好头脑、好身体”的“阳光少年”为总体育人目标,相应地制定出了21个精准量化的子目标及各学段实施要求细则,完善了教师、课程等八方面的文化建设,使教职员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
建构满足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所在地地域环境和文化特点,学校需要寻求支撑课程的资源,梳理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包括国家基础课程如何实现本校化,如何构建基于学校所处地域文化的必修在地课程,如何构思可以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必修特色课程,以及如果开设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发展课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构建了“金色童年教育”的阳光课程体系。毫无疑问,课程永远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我校通过课程整合创新、校际间合作,针对中高考改革方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地整合了三级课程,形成了实现我校育人目标的“三型四类”阳光课程体系。该体系横向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必修与选修)、实践课程三种类型课程,纵向囊括了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类、身心健康类、艺术审美类四类主题课程,共计八十余门。
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日程的教学工作中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了以“引领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为课堂文化。在单节课程的改良中,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真谛的探索,更加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预习探究、在课中独立—合作探究、在课后应用探究),这一设计将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力。
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成长、促进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其间自主、自为、自在、自悟、自得。
进行有效的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课程评价需要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学领导也应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通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学习能力指标,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我校制定学生综合评价方案。
在课程的评价形式上,我们在主要学科进行了4次学业的监测;对于一般学科,我们注重监测学科特色是否形成以及学生特长的培养情况。在过程评价中,我们通过引入阳光班级、阳光币、葵花宝宝、阳光少年系列等过程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乐享童年、怀揣梦想。
同时,我们还通过引进“三参”评价方式,缩小同科距离、同班距离和全科距离的差异,督促教师来寻找自己的教学弱点。我校在课堂评价体系上,正在逐步实现考试评价边界的“穿越”。关注考试与课改的一体化,明确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服务课程改革,撬动减负增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王京兰(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校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