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焦虑的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七个错误
(2019-04-24 14:10:44)
标签:
教育育儿杂谈 |
分类: 养生保健生活百科 |
青春期焦虑的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七个错误
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国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这些错误,应当及时地纠正过来:
错误1:习惯于代替孩子做计划、做安排,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个人意愿。
许多家长由于过于担心孩子犯错误,不够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给孩子独自尝试的机会。但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变得渴望去探索。甚至“跃跃欲试”本身就是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能。如果家长不懂得放手的话,孩子永远没有尝试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或是从成功中获得经验。
错误2:强调父母的权威,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意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的,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应当随之更新。父母的权威,应该体现在把控大的原则和边界上,而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控制者、审判者的角色。过于强调服从,会磨灭孩子的个人意志,加剧紧张的亲子关系。
错误3:经常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任何情绪的产生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即便在父母看来大不了的事情,有可能在孩子心里也是一道难以突破的难关。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最不应该说的话,就是“有什么了不起”,“这有什么值得难过/生气的”,“没事、不怕、不要紧、坚强一点”。这些看似在“安慰”的话语里,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这会让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的感受,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错误4:“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爸妈的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一句“都是为你好”似乎就把父母放在了代表“正确”的一方。殊不知,每个人人生的道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青春期的孩子,伴随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孩子的批判意识增强,他们还是用怀疑、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不再对家长一味地盲从,开始用自己的标准重新对父母进行定位和评价。
错误5:不懂得保护孩子的隐私,甚至认为孩子不应该在父母面前有隐私。
我们曾经和情商夏令营的孩子们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命题,那就是“怎么藏日记本”?为了防止老爸老妈偷看日记,孩子们的招数常常五花八门,斗智斗勇令人啼笑皆非。
一个孩子曾经分享了她的经历:说自己洗澡的时候母亲时常进出浴室,她实在无法接受就表达了抗议,没想到母亲居然说:你人都是我生的,这还怕什么呢?
面对不懂得保护孩子隐私,甚至天然地认为孩子不需要隐私的父母,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地提醒:聪明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就应当享有自己的隐私的空间,与他们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一点,不应该因为是孩子的父母,而有所区别。
错误6:帮孩子挑选朋友。
家长有时候会根据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因素去评价孩子的朋友。但中学生其实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了,如果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一定是因为朋友身上有令他欣赏的品质,或者是两个孩子相处愉快,能够影响彼此。如果家长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仅仅根据学习成绩就对孩子的朋友“评头论足”,会非常伤害孩子的情感,从而引起激烈的矛盾。
错误7:不顾孩子意愿将孩子纳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因此就会非常自然地将孩子带在身边,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但当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孩子就有意愿自己做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参加的活动。但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不能意识到,仍然想以前一样,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出游,这会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6岁以前是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父母是“照顾者”的角色,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错失;而进入小学后,家长开始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孩子学习成长。
可是当进入中学之后,家长需要剥离“照顾者”的角色,并放弃一些“指导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旁观的“教练”,放手让孩子到场上去“勇敢拼搏”,并在场外默默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并能在关键的时候叫停比赛,将孩子拉回来讨论上一场的得失利弊,达成一致后重新调整状态,然后再次上场。这才是家长与青春期孩子良性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