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养生保健生活百科 |

教育需要去掉模式化
作者:凌宗伟(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
当模式的创立成为一种时髦时,当模式的崇拜成为一种追求时,它就开始从科学和艺术的层面堕落为政绩的指标和名利的筹码了。各种“模式”的教育盛行正是当下教育的悲哀所在: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应试教育挤榨素质教育的空间,又多出了模式化”对“个性化”的驱逐。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既然是范式,就只是参照系与基本方式,而不是必然方式,既然是计划,那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可是,当我们反观当下盛行的那些“××模式”的出笼经过,更多的只是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教学改革”。它们大多离不开那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清规戒律:或者规定讲几分钟,练几分钟,或者课堂上一定要怎么做,甚至规定黑板怎么挂等等,而且是一所学校、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这样做的。于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就出现了:某一模式上升了一个高度,成“模式化”。
“模式”不该是僵死的教条
我理解的所谓“后教学模式”时代的教学,就是希望教师能摆脱时髦一时的所谓“模式”,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基础上,对教材、对课堂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尊重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娴熟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和教育装备的过程。它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体验,一种发现的惊喜。
任何模式都不应该是僵死的教条,只是一个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然而,当下的许多模式维护者,看到的只是教师该掌握的基本常识等,比如说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毋庸讳言,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许多还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组织的能力。
但我们在运用的时候,是要从教材内容、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用同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的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教育教学应该有其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既然是原则,是方法,原则的应用,方法的组合,本就应该是灵活性、多样性、综合性的,而不是固定性、单一性的。我所理解的教学模式跟教学原则、教学法、教学流程等的关系,就好比是一只多功能的大包跟里面的许多规格不一、大小不同的小包的关系一样。
一只只的小包放在哪个位置,里面放什么,怎么放,这应该是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是教师建立在对学生、对教材、课堂的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娴熟的、下意识的应变。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尊重人的,才是个性化的,这样的教学才不是技术,才有可能成为艺术。
管理者要清醒认识“模式化”
“模式化”的可怕就在于,一是对简单的易操作的模式的顶礼膜拜,还有一个是对那些先进工具的过分依赖。作为教师,应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那些简单易操作的模式和花样百出的先进教学设施使用不当,是会削弱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的,容易将师生朝固化的思维惯性方向去引导。
我以为现代教学装备的应用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科学的适合人发展的教学设计,而一味地按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设置的流程去组织教学,那么我们所倡导的所谓课堂生成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克服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备课时设计好了的种种圈套,再“关起门来打狗”,以获得教者的自娱自乐的把戏。那种借助冠以时髦名词,实质借助技术而引人入谷的所谓的模式建构,正是我们所反对的建筑在剥削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究学习的创造性基础上的,所谓的“高效教学”。
总之,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有创造精神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从模式走向去模式,我们的管理者对“模式化”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后教学模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