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2019-02-28 05:48:42)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何大超

    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除了要对学校进行顶层设计,还应对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进行引领。

    一次,小华上课时睡觉,班主任叫醒他,他竟大发雷霆。我赶到时,小华正朝班主任挥拳头。面对小华的“嚣张”,我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转念一想,那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于是,我提醒小华注意说话方式。哪知小华竟然用手指着我,叫我不要管。

    我尽量舒缓自己的语气,让他去校长室。小华的父亲接到电话赶过来后,小华的情绪更加激动。

    原来,小华的父母离异了。了解小华生活在特殊家庭的背景后,我鼓励他敞开心扉。说起母亲的远离,说到父亲的不管不问或经常打骂,小华几度哽咽。

    看到有了一些“转机”,我却没有“乘胜追击”。让小华回教室上课后,我和他的父亲聊了聊,探讨化解小华内心坚冰的有效方式。

    之后,我召集小华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会,向他们介绍小华的家庭情况,让他们试着担负起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职责,关心并帮助小华。老师们多次真诚的谈心终于感动了小华,小华流着泪向班主任道歉,并表示以后一定要改正缺点,认真学习。渐渐地,小华的学习态度大为改观,生活态度也日趋积极。毕业考试结束后,小华还给了几位老师大大的拥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融化一块坚冰,也不能指望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不过我认为,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在类似的事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可能只看到他们心理上的拒绝和行为上的对抗,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有时只是为了宣泄情绪、保护自己,以免受到更多的“伤害”。外表强势者内心也可能极度脆弱,许多学生与老师“对着干”,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独立的人,自己也有力量能“争口气”,并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了解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理解行为源头的深层困境,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就会随之改变。至少,理解了学生,产生了同情心和同理心,我们就不会“火上浇油”,不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会让寻常的事情变得棘手。

    其次,讲究解决方式的进退。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陷入教育“泥淖”的孩子。我发现,一些问题的关键(也是尴尬)在于,部分教师为了自己的面子采取激进的方式,结果导致学生的行为过激,也让教育陷入了被动。学生出现问题,教师有时需要前进一步解决,但有时也需要懂得适当退避,以便寻找更好的教育契机。毕竟,教育是促进心灵成长的活动,而不是两军阵前的对垒,非要激烈对抗争个胜败不可;教育也不是辩论场上的唇枪舌剑,必须辩个是非曲直才行;教育更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甚至要保证结果分毫不差。

    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是能感性一些、“模糊”一点,而不是“言必行、行必果”,更不是锱铢必较,那样效果可能要好一些。该退的时候不进,该等的时候不急,呈现出来的将是教育的美丽,展现出来的会是师者的优雅。

    再次,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在他们的心中播撒阳光。干预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到心里有尊重、行为有禁忌。不能只检查作业、只关注分数,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批评,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鼓励的拥抱。多关心,多引导,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学生的内心就不会结成冰,就不会生出一副刀枪不入的铠甲。

    干预要有春风般的温柔,能悄无声息地化解学生心中可能存在的坚冰。我们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鼓励教师抓住适当时机,教育学生心向阳光;要求班主任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有效处理;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兼职的心理导师,减轻他们的压力。不管做法有多少种,归根结底还是要用爱去教育,以心换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我们还提醒学生,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遇到难题要想办法解决,遇到阻碍要做好心理调节,对于解决不了的困难可以请老师和家长帮助。

    “一个孩子掉进水里,那个把他救出来的人永远会在他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更是一次次的“拯救”行动,能以良好的行为方式温暖学生的心灵,我们这些普通的教育人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