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希贵:送给教师“三把尺子”
在学校变革路径和方法没有清晰前,我们需要帮助教师储备更多技能。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则必须提前与教师沟通变革的路径。然而,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沿着正确的方向,是不是必须得坚持,有三把尺子可以衡量——
第一把尺子:你要做的这件事是目标还是方式?教育首先是关系式,你不爱你的学生,或者学生本就不喜欢你,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润滑关系始终是学校的重要目标。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实际认同师生关系之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在走近中建立起信任和爱的互动关系。
第二把尺子: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四年前,十一学校有四位同学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进了决赛,而且都是有把握获得金牌的,但是其中三位同学因已被名牌大学录取、有提前学习大学课程的想法而拒绝参加竞赛。这时就有声音质疑他们“为什么不为学校争光”?而学校最后同意了他们弃赛,参赛的那个学生最后拿回了一枚金牌,这四位学生后来都进入了我国知名学府继续学习物理相关的专业。试想,如果当时非要让他们重复训练,连续刷一年题,他们就有可能对物理产生厌倦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当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到底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因为大多数时候二者是不统一的,在选切入点的时候,既要考虑学校层面的需求,也要充分考虑个体利益,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第三把尺子:是为了方便教还是为了学?初中每一个学生一套寒假作业,一个老师看几十套作业,还要结合每一套作业跟学生一一交流,不方便教是肯定的,但是却确实是为了学、能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