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探究性实验
(2017-12-16 09:27:05)
标签:
教育初二物理探究性实验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初二物理探究性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③显示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2)“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实验中,将两纸板中的一个纸板折转,观察上面是否显示光线,当折转后,这纸板上没有显示光线,则说明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光路的可逆性: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入,观察两次光路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若重合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将玻璃板垂直水平桌面放置的目的:使像与物体完全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3)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刻度尺与白纸的作用:在白纸上标注玻璃板、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便于确定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5)实验时选用薄玻璃板的原因:防止蜡烛通过玻璃的前后两面成两个虚像,影响实验效果。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焦距的测量:实验时,可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太阳光(可近似看成是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成一最小的亮点,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三心一线:实验时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蜡烛恰好在焦点上;③烛焰与凸透镜中心以及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导致像距太大,光屏无法移动到能接收到像的位置。
4、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使加热的物体受热均匀,缓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规律。
(2)温度计的使用:实验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
(3)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结合数据或图像,若一段时间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为晶体,不变的温度为熔点。
5、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减少水从加热到沸腾时间的方法:①烧杯内的水要适量;②实验时,可用热水来加热,并给烧杯加盖;③调大酒精灯的火焰且用外焰加热。
(2)给烧杯加盖对实验的影响:加盖后,烧杯内水上方的气压升高,会导致水的沸点升高,所以在实验时,当水温上升到90℃左右时,应拿掉盖子,以避免气压的影响。
(3)沸腾图像与沸腾特点之间的联系:沸腾图像上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这对应着沸腾过程,说明沸腾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对应的温度即为液体的沸点。(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6、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中保证所研究的两种物质质量相等的原因:物质吸热升温与质量、物质的种类有关,但探究物体吸热升温与物质种类的关系时,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必须控制他们的质量相等。(2)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的原因: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物质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3)搅拌器的作用:为了使液体受热均匀,保证测出的温度比较准确。
(4)转换法的应用:实验时,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体吸热的多少,即吸热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显示,这是应用了转换法。
7、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________
(2)液体密度的测量顺序:测量液体的密度时,要先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并读出体积V,然后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则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
(3)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①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体积用排水法来测量;②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体积用“针压法”或“沉坠法”使其浸没在水中,测出其体积。
(4)测固体密度的实验顺序: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若先测体积,其表面会沾有少量的水,使测得的质量偏大,计算得到的密度值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