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2017-11-29 09:43:29)
标签: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李海燕
一、什么是导学案
二、编制导学案的意义
①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
三、编制导学案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要结合学习内容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去设计预习问题,切忌重知识、轻能力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导学性原则
②将学案与练案融为一体
(三)探究性原则
(四)层次性原则
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五)提升性原则。即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形成知识规律
(六)衔接性原则。即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的衔接,搭建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四、导学案的呈现方式
(1)在黑板上直接呈现
(2)以试卷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3)多媒体课件
(4)设计环节利用教材
(5)口头呈现
五、导学案的使用
(一)预习环节
(1)学生:结合学案和教材进行自学
(2)教师:①巡视;②关注;
(二)展示环节
(1)对思路不清晰、步骤不完整的题目可进行补充完善;
(2)对不明白的知识及时提出质疑
(三)反馈环节
六、导学案使用的辅助措施
(1)预习过程中评价机制的运用
(2)整理双色预习笔记
七、导学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1)容量要适中;
(2)紧扣课标,不能超标;
(3)选典型问题,做好对母题的研究。
八、导学案的编制过程
(1)确定集备专题;
(2)个人草备;
(3)集体研讨;
(4)分工主备;
(5)修改定稿;
(6)审核印制;
(7)个人复备。
九、导学案的拓展深化
取消学案自主构建
附:导学案实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二、学习内容及过程:
专题一:声的产生
1、探究实验:利用身边物体发声,注意观察发声前后发声体是否振动.
注意:
看不出是否振动时,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如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通过观察轻小物体的情况来感知鼓的振动情况。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
易错点:振写成震了吗?
点拨: 振动是周期性重复发生的,能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而震动是突发或偶发的一次或多次运动.
2、研究方法:
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如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通过观察轻小物体的情况来感知鼓的情况。这就是
3.想一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吗?
4、学以致用:想一想什么是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制成的.
专题二:声音的传播
1、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2、探究实验:
A、用塑料袋把打开的音乐盒包好,放进水中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B、将耳朵一个堵上另一个贴在桌面上,用手在桌下敲看是否能听到。
C、将音乐盒打开后听一下声音大小,然后将其放入真空杯玻璃杯中,盖上盖子听声音的变化。
结论:声音可以在(
学以致用: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能传声。
3、阅读课本后竞答
(1)、什么叫介质?
(2)、声以什么形式传播?
(3)、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过什么交谈?
专题三、声速
阅读课本后竞答下列问题
1、声速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3、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段,在另一端敲击一下可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
变式:在铁管中加水后将会听到三次,第一次是由铁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由水传过来的,第三次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拓展:
(三)课堂小结
用你喜欢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
(四)快乐闯关:
基础题
1.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使其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________ 可以产生声音。
2.我们听到物理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于物理老师的________ 发声时在 ________,声音通过 ________
这种介质传入我们的耳朵。
3.把一只耳朵紧贴在桌 面上,用手塞住另一只耳朵,当用手敲击桌面另一端时,你可以听到敲击声,同时也会感
到桌面在________,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 传来的,这说明_______ 。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来的.
A.电磁波
中档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C.真空也能传声
6.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在水中传播的是(
A.雨滴打在雨伞上会听到啪啪声
B.在岸上听到江水拍岸声
C.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
D.密封在 塑料袋里的闹钟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
高档题
7.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
A.0.3
三、信息园地:
1、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2、竹号。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死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3、音响器具。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盘、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音响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
|||||||||||||||||||||||||||||||||||||||||||||||||||||||||||||||||||||||||||
前一篇:学好语文 其实很简单
后一篇:生活随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