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师读书:一件让世界美丽的事
(2017-10-25 05:44:45)
标签:
推动教师读书:一件让 |
分类: 养生保健生活百科 |
推动教师读书:一件让世界美丽的事
——徐州市铜山区构筑教师阅读文化的实践
2004年,当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科所的刘运华与所长商量办一个带着教师们一起读书的“活动”时,她也许没有想到,7年之后,这个读书活动改变了许多教师、校长的生活。
2012年4月25日,铜山区的教师们穿过成堆的新书,走进“第八届教师读书峰会”现场,听熟悉且睿智的同事们谈读书,现场气氛轻松而又热烈。今年读书峰会的主题是“阅读从‘心’开始”,此时距2005年首届峰会上“人家遛鸟我遛书”的那声笑谈已经过去了7年。
在这7年里,教师们的文化之旅成就了铜山区的读书时代,也开启了自己斑斓多姿的新生活。从首届“阅读经典,丰富人生”的倡议开始,铜山区的教师阅读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复制到思想、由个体行为到团队发展、由守望到逐步突破的转变。“以阅读优化知识结构,以阅读丰富精彩人生”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追求。在铜山区,读书已经走过了功利化的阶段,进入重塑“心灵”的文化境界,一个构筑区域教师阅读文化的样本呼之欲出。
一些被问了许多年的问题也在这里有了答案。如何从职业倦怠走向读书?如何在满足了功利心之后还能读书?“即使功利化的读书,读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一种超功利性的价值。这种延伸的东西,就是心境。由心境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尤其朝向深层次的阅读。”“火隐于石,非敲不见,泉伏于地,非掘不流。倘无敲掘之者,则亦万古千秋伏于石中、地中而已矣。”刘运华说,教师原本都是读书识字人,当读书峰会承担了“敲掘者”的角色之后,读书就自然而然成为教师们追求幸福的需求,因为“书里有人之为人所需要的共同的东西”。
阅读从复制走向思想
打字员王楠,1994年毕业于张集职业高级中学服装班,第二年被分配到张集镇中心小学做打字工作。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徐州姑娘,直到有一天校长对她说:“你不能改变工人的身份,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水平。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打字员上,即使做打字员也要做最好的打字员。要打好字先读好书。”
一切鲜明的变革,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起点。2005年,首届读书峰会举办之后,读书渐成了学校的风尚。王楠开始大量地买书,大量地阅读,工作以外的时间里,无论走着、坐着、站着、躺着,她的包里都装着书,手里总拿着书。她说自己最喜欢“太阳微笑着,望着你的打扮”一类的诗句。
2006年年底,王楠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开始边读边写,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文字。经过长达5年的坚持,她不仅先后被评选为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县教师读书先进个人,还和“作家”二字沾了边。徐州的《都市晨报》推出该市的6位女作家,她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她的作品不断见诸报刊,其散文集《花栖云端》也已正式出版。
王楠说打了多年字,现在才找到打字的感觉。感觉之后,是思想。
不仅是王楠,在铜山区,有一句读书的口号:“教育日新,从教师做起!教师日新,从读书开始!”以读书为起点,铜山区把师德、师魂统统聚拢到这面大旗下,简单而朴实,实在而高雅。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区学校新装备供教师阅读的图书达百万元。全区涌现了市、区教师优秀读书个人209人次,教师优秀读书集体20个。
很多普通教师在书籍的浸润下改变了行走方式,读书成为全区教师群体里最时髦的事。“在工作中,书是我身边的‘特级教师’,时刻给我引航指路;在生活中,书是我呼之即来的‘知心姐妹’,无声地倾听着我的快乐与悲伤。”张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张晓静说。
教师爱上了阅读,也步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读书之后,教师们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百余位教师获得了各级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十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这对铜山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伴随着阅读,课题研究也蔚然成风。铜山区教科所倡导阅读与研究相结合,推动了更多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关注并着力解决身边的教育实践问题,读书由复制走向了思想。首届“读书峰会”以来,铜山区教师承担的市级以上课题数量大幅度增长,立项级别有了明显提高,其中有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1项,市级课题1270项,先后有5项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74项获市优秀个人课题成果奖。
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说,7年的坚守让“教师读书”成为铜山教育的一个符号,“读书峰会”成为铜山教育的一个品牌,“今天,你读书了吗”已渐渐成为铜山教师的一个日常问候语,“阅读,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走过几所学校就留下几张书桌
2005年,铜山首届读书现场会在大许镇实验小学举行。同年10月21日,苏北五市“六有”工程试点工作交流研讨会在张集镇小学中心校召开。这两个镇的小学都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见长,是当地的文化标杆。
两所学校都有着远近闻名的“五项规定”,即实施“校长主任再读书工程”,开办“校长论坛”;成立“青年教师杏苑学术沙龙”,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写千字文;成立“黑马工作室”,人人做“教育在线”网友;每月每校编一册教育日记,优秀教师编个人专集;读书有奖,先进工作者奖励图书。
这五项规定,是校长曹玉辉拟订的,并且从大许带到了张集。他说,要让文化精品、经典名作回到学校,要让教书先生回归为读书人,不管你情愿与否,“五项规定”拉着你,推着你,执拗地要把你带进书中。“作为校长,开疆拓土,建楼盖房,固然艰辛,但我以为这还不是最难的。能让老师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激动、一起做梦、一起追求,才是难而且重要的。”曹玉辉说。为此,他号召全镇小学把大书柜换成小书架,把阅览室搬到校园里一切合适的场所。
现在,无论是大许镇实验小学、张集中心小学,还是曹玉辉现任校长的汉王中心小学,都能看到摆放在校园各处的小书架,即使是教学点,也随处都是,学生随时随手都能打开一本书。
在铜山,还有许多“曹玉辉”。全区20余位校长被评选为市、区优秀读书校长。校长们对读书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拿过来就能用的办法,但阅读管理的细节却无处不在,促动教师深入地去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阅读是需要管理的。读书、充电、课改,校长们有意识地鼓励教师成立“阅读共同体”,在共读、共写、共同交流中获得同伴的心理支持。各种形式的读书发展团体在铜山区相当活跃。“春天把我们吵醒了”,就是张集5位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一个网络论坛。几位风华正茂的女教师在一起,相互约定只谈工作,不谈别的。她们坦诚相见,一起成长。
“当阅读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双赢产生了。”在铜山区采访时,记者不时听到通过读书而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故事。鼓励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开展阅读,为教师举办相关讲座,要求研究者制订专题读书计划,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和研究任务,成了各校普遍的做法。
对此,张集镇魏集中学生物教师李世伟深有感触。他有些口吃,刚工作就被安排去负责学校后勤保障。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安排他替一位休产假的教师代课。第一天上课,他竟被台下几十双明亮的眼睛吓懵了,长长5分钟都没有说出一个字。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他身心疲惫,满腹困惑……最终是阅读点亮了他的心灵,至今,李老师仍清晰地记得那本引领他走出沼泽的书籍《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与书相拥的日子,他积极参与、主持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省、市级课题研究。如今他不但每天能自信地走上讲台,还被聘为县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县教科所兼职科研员,读书、教书、科研三项事业相得益彰。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不知从哪天起,作为教师的我们感觉像一根正被榨汁的甘蔗,越来越空虚,甚至惊讶地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如学生,惊讶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面容沧桑,步履彷徨,心灵麻木。终于有一天,我们幡然醒悟——”2005年,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曾以一句“用阅读支撑我们的生命”号召教师读书。2012年,这句话走进了教师们的“心”里。
读书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张集中心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靠着床头,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看,漫漫地思索。不必把盏执酒,不必红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静,有一个纯属个人的空间,便可以同书共神与物游。
在铜山区的教师群体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正使得这样的读书姿态开始装点成千上百个教师家庭,如夜灯下呼吸一样美丽自然。2009年以前,李雪玲的生活很单调,每天的课余时间便是与同事或者邻居闲聊。就在那年的7月,她与校领导之间有了一个约定:坚持读书,每天写博客,即使只写一句话,也要每天写。于是,生活开始改变。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李雪玲渐渐习惯了读书,每天晚上吃完饭,就不由自主地在电脑旁敲击几下。在她的影响下,晚上整个家庭就常常在静静地阅读中度过,恬静而美好。
读书之于教师,往往开始于写论文、评职称、评先进。“但是一本本读过来,读书的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忽然地就有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读专业书,不再为了写论文,就是想读而已。”刘运华说,如果有什么能使读书活动长久坚持下去,那就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假如有一天没有了读书峰会,相信也会有很多教师读书,他们的读书应该是兴趣使然、习惯使然。”
走到第八个年头的读书之旅,对于铜山区的教师来说,已经成为对文化的一种渴望,对精神的一种追求。读书不再是一件呆板、严肃、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成了教师的本能行为。走出教书“只为稻粮谋”的狭窄视野,以昂然的心态工作,以诗意的情怀生活,这无不得益于读书。
“专业的书籍可读,人文的书籍提倡,不管是整卷地啃读,还是闲适地漫读,只要有益于你的身心,能丰富你的认知,提高你的效率,就是最好的读书。”4月25日,在铜山区第八届读书峰会现场,王慕启不再提及利用阅读指引教师专业化成长,而是更多地鼓励教师凭着感觉阅读,自主地进行阅读,“读起来,读进去,再读出来”,真正进入阅读的自由境界,建立起“心”的文化。
这是一个标志,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2005年至2012年,铜山区的读书峰会从“实用主义”迈向了“人本主义”。未来,在阅读中守望。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