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要找寻真正的起点
~~~摘录《孩子为什么失败》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谨慎判断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价值。
有人认为,教育使得孩子越来越聪慧。事实上,人类生来就是智慧的,人天生就是会提问题、会回答、会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
有人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段受苦的旅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教师常以这句话来鼓励学生“吃得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如果是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投入进去之后废寝忘食,但满脑子都是兴奋和激越,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会感到痛苦的。痛苦的事情总来自意愿之外,是自己不愿意但不得不去承受的。如果学习是这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认为,学校和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有的时候,学校和教师不做比做好,做了反而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依恋度。
有人认为,学校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学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几年前在学校里学习的一些知识,现在可能已经变得不切实际或者没有用了。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未来十年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10年之后社会上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了。既然无法预知哪些知识是未来最需要的,当然也就不能事先教导。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
其次,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
昆提连说:“知识的获得全凭学生的意愿,不可强求。”强迫孩子去学习,是对孩子们最严重的伤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归根到底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上,学生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团队活动中,学生要成为项目的设计者;在待人处事上,学生要成为德行的表率者……而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关键是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
就拿作业来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通常就是指定一套试题或者若干训练题,让全班的同学完成相同的任务。霍特认为,“训练”和“练习”是有区别的。练习是为了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自己想做的。训练是别人要求自己做的,检查你是否掌握他们要求你应该掌握的东西,或者只是为了让你忙个不停。只有学生们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写作业以及作业的数量时,他们才有可能从中获得一些安全感。多让学生有一些练习的机会,少给他们布置训练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自由的一种体现。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中指出,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学校教育要想获得成功,也需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闲暇的时间和思想、行动上的自由。
第三,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前所述,每个孩子都有向学之心,这正是教师施教的前提。教师需要明白的是,自己学科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本身并不重要,学生少学习两个规律无关大局,重要的是书本上的这些知识是如何被人类所认识、所提炼的。教师要将人类孜孜以求的探索历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前人走过的足迹,知道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思考自己该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