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限时征文:我为何一直在写博客
(2015-11-25 18:08:19)
标签:
我为什么一直写博客? |
分类: 片言诉心笔端蕴秀 |
今天看到这个题目,我回想自己建立博客6年的时间里,博客给了我无数点拨,无尽思想,让我用博客追忆溜走的岁月,用鼠标撕扯思想的褶皱,用键盘点数成长的经历……其实,我一直用博客记录自己。
声喧网络中,心静神悟里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教师生活,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上网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写博成为我的一种心灵财富,教育载体。博客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甚至价值取向。
2009年,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清风冷月》,精心设计了“片言诉心”,“它山之石”,“业精于勤”,“书山有路”,“滴水藏海”,“潜行有声”,“史家绝唱”等15个模块。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检索一天的所思所想,撷取一瓣心香,俯拾一点收获,点击鼠标,倾心整理日常教学工作的感悟体会、反思随笔、教研论文等,为优质教学研究提供素材、准备材料、积累经验,并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交流学习。
写博的同时,我也在阅读、收藏、链接其他优秀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走进网名“绿叶随缘”孙老师空间,看到了向阳小学的特色和她管理班级的智慧方法;“柳栖士”给我更多的是对教育理性的思考;“独钓寒江”作为教育管理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可读性;“一江春萍”的心语小屋给人一种清新与宁静;“平凉才子”热情地投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赤诚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走进他们的博客,仿佛走进了他们的教育之家,领悟了他们的教育思想。
写博的过程就是我思想提升与心境顿悟的过程。有时候我会看到了博友们尖刻的评论中透露着真诚的关爱;独到的见解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记得我在写2010年述职报告时,发到网上征求博友们的意见,博友们看后,都真诚的留下自己的见解感受。像博友小鸟展翅飞翔说:述职报告成了学术论文,其自己作的具体工作没写一点,光写思想体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我的一孔之见供你思考!还有博友老牛心声说:拜读了,感到有些“空泛”(但不失华丽)。……随后,我又经过3次改写、整理,定稿后,随即被博友黑土痴牛发来联系函说:拜读了你的2010年述职报告。我也做过教师。因为我正在编写一本有关会议文稿写作的书。如果你同意的话,想把你的述职报告作为例文。因为你的述职报告的思路、内容、语言都是对传统的述职习惯的一种挑战和突破,尽管它并不完美,难能可贵的是说出了心中的真话。我想80后、90后的多数年轻人都会喜欢……在网络中与同行交流,多了份畅所欲言的平和,收获了不惧权威,更爱真理的率真。活了大半辈子,就像巴金先生那样,只求做一件事了,那就是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能真正算得上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对自己对历史负起一点应负的责任的话。享受那种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说话的痛快。在心静神悟中,实现深度沟通,获益匪浅!
小荷尖角露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则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准上。”
为了更快适应优质教育的发展,成长为有思想性、个性化的教师,我经常更新并丰富博客内容,随时留意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体会、感悟和经验,常规检查结束后,我认真整理了总结:《如何评课》和《让思想充实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后,积极撰写了《归来始觉前路远》和《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教学常规月中,我写了《上一节好课真难》,《现在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在玉桥学校进行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时,我写了《永远有多远》,还有《现在的教育令人深思》,《呼唤真实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最需要什么》,《感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不断记录积累,到现在为止自己的原创博文近2000多篇,写博成为我每天的必需品,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其中《让思想充实课堂》,《未来的课堂》,《利用主题班会载体,深化养成教育内涵》《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孩子的成长好贵啊》,《2010年,为教育理想出征》等数篇博文被推荐到草根博客—青葱校园首页。本人也荣登草根名博《青葱校园》新人榜,博客《清风冷月》获得了草根名博称号。我也链接并管理了相关教育博客圈,如:中小学教师家园,名优师生乐园,教育绿园,点灯的心教育圈,冷眼观教育,读心读益书,话说教育,教育博览,阳城教育沙龙……
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博客教研的平台,得益于博客好友的帮助,才使我这只“小蜻蜓”能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初试点水的喜悦与快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我每天走进博客里,仿佛进入了“百川江合”的入水口,深深的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意义。“我在长江头,君在长江尾”,而博客好比连接“长江”的一座桥梁。我通过网络博客,认识了一些教育界的名师大家,走进了他们的教育会客厅,体悟他们的教育思想。
我访问别人的博客时,我看到同行们抒发的见解和感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像: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李炳亭,告诉我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引我如何走进高效课堂。江苏丁丽梅老师的心情日记,欣赏一种优美的文字,洁净的心情,如细雨飘落,润物无声。还有孙双金老师,王崧舟老师,王大绩老师,韩静慧老师,李素怀老师……许许多多名师,我找到了学习和发展自身的好素材,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踏上了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自己也由“独学无友”的封闭成长,进入“自主开放,合作创新”发展境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时刻告诫自己在守望中慢慢成长。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博客已成为我业余时间的“最爱”,让我的思考得以释放。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翅膀,但我已飞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虽没有水击石川的壮美,没有小桥流水的婉丽,但却留下了我蹒跚起步,踯躅飞翔的痕迹,留下了我一路或悲或喜,若思若干的足迹。我不追求点击率,更不想借此来炒作自己,我只是把我的博客当做我思想的家园。在我自己的家,只求自己的本真模样足矣。让自由的思想裸奔于自己的家园。
博客给我的心灵插上一双翅膀,让我自由飞翔。给我的思想做上标记,记录我精彩的航向!我还要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