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允许孩子读“闲书”
(2015-02-05 07:52:52)
标签:
育儿父母应允许孩子读“闲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甚至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这些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对。不让读“闲书”,读 书成 了非常功利的行为,老是围绕考试需要读那点课文,顶多还有一些教辅,限制那么死,怎么可能有阅读兴趣,怎么可能拓展阅读面,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即使 对考试而言,这也是下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就是让学生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有语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得以提高。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光是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也是不好的,那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挫伤读书的兴味。
课外阅读“闲书”少,学习上升的潜力更小
读“闲书”是自主选择的阅读,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甚至是漫不经心的、带有娱乐性质的阅读。放手让学生读“闲书”,就等于把他们送到浩瀚的 书海 之中,让他们自由穿梭“历险”,这是引发阅读兴趣的最好办法。书海中当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们刚进入,适当给以一些指引是必要的,这指引主要是 导向阅读名著和经典,导向那些健康的、有文化意义的书,导向适合孩子们不同年龄段读的书。但“导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强行禁止接触某些“坏书”。堵塞 不如疏导,你越是禁止,越可能引起好奇心,他们反而可能偷偷找来读。引导他们读健康的、有内涵的书,他们的阅读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渐学会远 离那些低劣的书了。所以,让孩子们读“闲书”,在适当指导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老师和家长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到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关心 和指 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读“闲书”,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 力成长的重要方面。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这样做会加倍引 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要看课外
现在的语文课不太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是混淆了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功能。本来,精读和略读是两类功能不同的课型,精读就是教读,是示例阅读方 法;略 读是自读,老师指点一二即可,让学生自己读,用精读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举一反三。如今,多数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全都讲成精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被压缩, 又不让读“闲书”,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喜欢?
语文教学应当研究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区分精读和略读,再往课外阅读延伸,我看是个好办法。现在有些语文教材设计了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可是很多老师不重视,这有点可惜。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学生读“闲书”。
应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注意引起阅读的兴味,学生课外就会主动找书来读,慢慢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