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置?

标签:
教育杂谈习惯问题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其本质就是把教师教学内容的陈述,变成学生学习问题的探究,即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设问,把一个个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有序展开的问题,课堂上,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探讨与解决,教学内容就自然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认知或技巧能力。
教学需要用“问题”来切入学习内容,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其一来自教师预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把主要学习内容转换成问题,总体上来说,所预设的几个重要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可能是一系列问题,不过,教学设计的功夫更在于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量。转换问题及设置主问题的能力是没有止境的,好的教师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境界。问题设置巧妙,教学就事半功倍。比如教学《赤壁赋》时的问题设计:“文章开头之乐与结尾之乐有什么不同?”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读出开头是怎样一种乐,而后又因何乐极生悲,由乐转悲,再经过一番怎样的对话,心灵才通达释然,所以可作为带动文本解读的主问题深入文本。一经探究就会发现,开头的乐是沉醉美好景色时暂时的忘情,因而“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落与洞箫的呜咽,很容易就唤起内心的悲凉,在悲凉中感受价值的虚无与生命的渺小。但是,经历一番变与不变、得与失的思辨考量之后,获得的是心灵的豁达与坦然,于是再次沉醉山水,此时的乐,不是暂时的,而是完全放松的,全身心真诚投入自然,体会到的也是无穷之乐。
其二来自于学生提问。即教师给学生自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展开教学。在“知困”的情形下,教师再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就会使课堂更具实效。北师大二附中教师何杰的《苏武传》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思路: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顺势以其中一问作为主问题,即苏武为什么先前一心想自杀,而在后来漫长的19年里却又不自杀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领会苏武的使者身份及其精神内涵,达成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学生底子如何?懂了什么?不懂什么?需求什么?哪些是他们的难点?他们的想法在哪些环节与教师的“教”是矛盾的?由此又需要教师怎样解决和引导?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必须讲?哪些讲了就行?哪些讲了也没用,必须实践一下?在这些问题上多用一点点功夫,课堂就能大大增效。
其三来自于课堂中师生互动时的碰撞。有些问题无法预设,甚至是教师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时,临时碰撞激发出来的。教师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问题顺势带领学生深究下去,可能就有了预想不到的生成。如学生初读《祝福》时,稍加借鉴资料就可知祥林嫂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妇女,她逆来顺受,最终被压迫致死。事实果真如此吗?教师顺势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就会发现,祥林嫂并不是一直都逆来顺受的,相反,祥林嫂的一生甚为悲惨,但却一直是抗争着的。第一次逃来鲁镇做工,第二次抗婚,第三次捐门槛,第四次怀疑并追问有无神灵。与命运一直抗争的祥林嫂,真正的悲剧来自于外部环境(社会与人际)的同时,还在于自己,那就是,自己一直努力争取和维护的一切,正是把自己推向死亡的罪魁祸首。
当然,设置问题的能力,其根本还是解读文本的能力。要设置好的教学问题,必须在研读文本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