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丹毛驴效应

分类: 博阅无痕潜行有声 |
布里丹毛驴效应
关于“布里丹毛驴效应”,最初其实是因为对于这个名字感兴趣,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布里丹毛驴效应”,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故事的最初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经他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等量的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可是难为了老实的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犹犹豫豫。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聊斋志异》中母狼救狼崽的故事正好说明了“布里丹毛驴效应”。当母狼发现狼崽分别处于危险境地时,慌乱、气急败坏的在两个狼崽之间,为了应该救谁而由于不定,终于累得气绝身亡。而这只狼的蠢笨,导致它累死,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然而,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放弃来回奔跑,至少会挽救回自己的孩子之一,也不至于活活累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布里丹毛驴效应”。
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抉择,而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这才是最大的难题。往往人们是希望得到好的最好结果,但是也因为如此,我们也常常在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曾经有人问亚历山大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他回答说:“我只是毫不迟疑地去做这件事。”
“布里丹毛驴效应”——稳健决策
大家肯定听过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的笑话。齐国的女孩,在面对各有优势的两家儿子时,难以选择其一,最终对母亲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在很多情况下,人的选择都面对一种趋避式冲突,一个劲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但是正如齐国女孩一样,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择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决策,待到自己充分考虑清楚,明确每个选择的结果,哪一个更适合于和有利于自己再决定也是可以的。
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潜入了感情的“三角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曾说过:“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布里丹毛驴效应”——有舍才有得
在做出选择后,我们难免会对于自己没有选择另外一种选择而遗憾,但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正哪个多如经商的人,都想赚取更多的RMB,却在同时失掉了信誉,正如传说中的“三鹿”。然而,李矗诚做生意却有一习惯,每次签完合同,总要把自己纯利润的5%进培对方.因此愈来愈多的人愿意与他做生意。因为舍弃,成就了亚洲首富李嘉诚。虽然他失去了金钱,可是却赢得了朋友,赢得了更多挣钱的合同,难道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布里丹毛驴效应”——独立思考
人生独立的个体,面对选择时,我们要做到独立自作,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可是十分痛苦,难以作出抉择。两兄弟射大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兄弟听信他人的建议,也正因为自己做不了决定,最终连个大雁毛都没得到。
“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纪律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把决策能力看成是“面对困难处境勇于作出果断决定的能力”,看成是“始终如一执行的能力。”在不利的环境造成损失时,许多人都急于弥补,但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需要做出最适合的决策,进行相对理性的选择,才不会成为布里丹的驴子!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最适合的决定,不要犹犹豫豫,不要做布里丹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