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

(2013-07-06 15:21:43)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

——破解“岔河现象”的奥妙

陶继新  张斌利

 

【编者按】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这是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但是近年来却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为什么会有这一奇观呢?因为这所学校不设班主任,不设后勤老师,教师工作不考核,学生考试不监场……但是,教师却有着积极的生命状态,学生有着良好的表现。有专家称,这一“岔河现象”背后有一种精神的支撑。为此,陶继新先生走进这个精神特区,与张斌利校长一同破解这上特区的奥妙——

一、读《论语》参悟教育真谛

【张斌利】 老师,你好!前些天《河北教育》杂志记者来我校,主要任务是来采访郭玉梅老师,今年她被选为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记者想写写她的事迹。但是在了解了玉梅的事迹和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之后,她准备换一个角度来写,要追寻玉梅精神的根基所在。

【陶继新】可见,这是一位有思想的记者。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任何人物与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精神之根,当是郭玉梅成为郭玉梅的本质原因。寻根,就不能不追溯到在您带领下,全校教师以至学生因经典文化学习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

【张斌利】记者说,是我们这个集体令她震撼!前几天,河北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来我校参观交流,把我们学校称为“精神特区”。

【陶继新】“精神特区”的诞生,是因为有了经典文化的滋养,且化而为教师生命的本然。世人寻寻觅觅难以找到的教育圣地,在你们那里已经变为现实。所以,我每次到你们学校去,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张斌利】老师,学校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得到这么多的认可,是我始料未及的。最初接触经典文化,仅仅是因为对当代教育中“言必西方、行必现代”的做法颇不赞同,国内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张向葵教授说,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诞生的。我拿起经典为的就是探寻中国教育的根。然而在读的过程中,渐渐觉得自己的人生态度正在发生着改变。这就是您说的净化吧?

【陶继新】是啊。《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虽然存在,可是人们大多没有接近它,更没有感悟它,没有去行“道”。这“道”,从何处寻找呢?我认为,在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过程中,它就会不期而遇地进入你的心灵,从而让你有了生命之根,从而也就使心灵净化了。

【张斌利】是啊。我是搞体育出身,最初拿起《论语》的时候,真的是很头疼,于是我看不懂就抄写原文,原文看不懂就抄解释,还是不太懂,就写感受。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就有所悟了,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不期而遇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则说:“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境界吗!

【陶继新】《论语》是体现孔子思想最佳的文本载体,如果认真学习,就会体悟到孔子乐感文化的美妙。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很多不如意和失败,但是,如果懂得了生命之道原本如此,就会在一般人感到沮丧苦恼的时候,一如既往地拥有“乐而忘忧”的情怀。于是,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大境界。

【张斌利】是的,陶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我悟出这些的时候,不禁欣喜若狂。我感觉我为《论语》打开了另一扇窗子——就是教师读《论语》。于是我就如传教士一样向老师们传中国教育的教!

【陶继新】可以说,您的心灵之门被孔子打开了!同时,孔子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也走进了您的生命之中,“传教”也就成了必然之事。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老师的心灵之门也被打开了。

【张斌利】就教育而言,阅读《论语》让老师收获最大的是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四个弟子都有瑕疵,但却都是孔门弟子之中的贤者。我们看重学生什么?不是分数,是德行!所以我们的教师能教出快乐!

教育的顺序是什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什么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称赞颜回好学是因为其“不迁怒,不贰过”。

【陶继新】现在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了,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其实,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说您谈到的曾子(参)吧,也并非聪明之人,不然,孔子怎么说他“鲁”呢?可是,正是这个愚鲁之人,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大学》,并教出了千古流传的《中庸》的作者子思,以至有了再传弟子亚圣孟子的出现。可见,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

【张斌利】其实如果教育到位了,教学的成本也会降低!恰恰是总盯着分数的做法,使老师们疲惫不堪,使学生疲惫不堪,使家长疲惫不堪,造就了一个疲惫的社会。人生理上的疲劳必然影响心理。坦率地说,受《论语》的影响,我们学校没有竞争,但是老师们积极向上。老师们之间没有内耗,自然情同手足。我感觉这就是玉梅老师之所以具备常人没有的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校园为她提供了这种精神成长的土壤。

【陶继新】没有品格支撑,只是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高的杀手锏。所以,所有的高效,如果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高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

【张斌利】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孔老夫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人人都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也就是您所说的回归人类的本性吧!人类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在追求优秀。周国平先生说: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那高分数就是优质教育环境的副产品。

【陶继新】王阳明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人都有良知,正如他本人所说:“见到父亲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悌,见到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只不过有的时候良知被遮蔽了而已。正像阳光可以普照大地一样,可是,如果阴云密布,人们在那个时段就看不到阳光。您和老师们通过《论语》的学习,将原先弥撒于学校里的阴云驱散,让阳光暖暖地照到大家的心里。于是,每个人的良知都呈现出来了。有了良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事半功倍,甚至会抵达乐此不疲的境界。教育只有使师生感受幸福,才能保证教育质量。

二、读《论语》优化生命质量

【张斌利】老师,《论语》对教师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教育教学上,而且也影响了老师们的人生,玉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影响到了老师们的家庭,家和万事兴。有了这些做基础,我们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陶继新】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心灵状态是和谐的,生命状态也就和谐了。因为心灵的和谐,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更不会“透支”身体。而长期的和谐与超然,就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想象不到的能量,它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就会让生命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一个人的生命态度,不只会辐射到教学场景中,也会如影随形地折射到家庭生活中。因为心灵的和谐,会生成积极的正能量场。它不但使自己快乐,也使与其相处的人感到愉悦。如果玉梅生活在一个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的学校,她的生命不会延续到现在,更不会有现在这种积极的状态。因为她从这个和谐美好的学校环境中,汲取了生命能量,甚至让顽症也望而却步了。

病是与心联系在一起的,很多病的表征,往往是心的一种外在呈示。正是“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的病痛都是出自心的不安,当您心里舒坦安祥了,笑容油然而生。所以,您为老师们创设了一个心“和”的环境。相信不但玉梅会创造奇迹,你们的老师也会更加健康。

【张斌利】的确是这样,我感觉经典不仅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对于人的生理也有巨大的影响!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病来自于“心” ,而经典使人心灵宁静而高贵,自然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其实在您身上更能体现这一点,常常想起与您在北京健步行走的情景。经典中很多都是养生之道,特别是《论语》的第十篇对孔夫子生活习惯的记录。

【陶继新】是的,在那个时代,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孔子却能活到七十三岁,看来是自有其养生之道的。他的“道”就是他有高尚的人格,“仁者寿”嘛。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走向。他又是终身学习者,而且由此实现了生命的飞跃,因此才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命状态。这些,都是其超越常人的养生之道。只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研究这个问题罢了。

【张斌利】老师,告诉您一件趣事,开学初我们把老师们的体重按照年级组称了一下,算出每个年级组的平均体重,为的是让老师们在大课间活动中动起来。每月称一次,如果哪个年级组平均体重没有减轻,就掏钱请客——买水果!一个学期下来,最初是在秋季穿得很少的时候称的,在这个学期结束后,虽穿的很多,但是分量都没有涨!我欣喜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老师请病假!

【陶继新】您自创的这个方法,“于无声处”让教师减轻了体重而又健康了体魄。身体健康,当是老师幸福之本。因为身体健康还会为教师的快乐指数增值;反过来,良好的情绪又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持久地良性运转,教师也就有了幸福。

【张斌利】其实这次上称称老师们本是玩笑,但是在这玩笑中老师们玩得很认真,从心里说不出的感激!幸福也是可以传染的。据说人连续坚持七个星期的运动,体内就会产生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刺激人的大脑使人兴奋,情绪积极向上。当然最初的设想是让老师们动起来,使人的形气改变,这是调节情绪的最好办法。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仅为老师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还带来生活的快乐。

【陶继新】教师不应当只是教学者,也应当是强身健体者。教师精神饱满与心情愉快之后,即使教学的时间少了些,可效率却大大地提升了。可以说,你们实现了教师生存意义上的双赢,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与幸福的人生。

【张斌利】老师,我感觉人进入发愤忘食境界的时候,就没有时间有病。我们学校老师们也说累,但是累的同时也很快乐。前不久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老师们自发组织进行烙画制作,七十余块烙画仅用两周就完成了,老师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而且不计报酬,这让很多参观者难以置信。这应该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陶继新】人累与不累,往往不在干事的多少,而在心里是不是快乐。如果烦燥不安、气急败坏,即使干很少的事,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如果心灵愉悦,感到工作很有意义,即使一天忙到晚,也不会特别累。所以,我觉得真正累是心累。正所谓“心”“亡”为“忙”也。你们学校的老师之所以累并快乐着,关键是他们每天处在一个和谐而又向上的生命氛围里,并由此感到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张斌利】老师说得极是。真正的疲劳是情绪上的疲劳!“孔颜乐处”对我们现代人不无启示!

三、读《论语》探求治校之道

【张斌利】老师,作为一个校长,责任就是与老师们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这精神家园的基石就是“人本”,而《论语》恰恰是“人本”的最好注解。老师们一起读《论语》,一起尽其所能按《论语》去做,就形成了一个“场”,在这个场中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个很多人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媒体称之为的“岔河现象”!

【陶继新】孔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依然有一大批弟子跟着他奔波,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人文之“场”。其实,如果将人当人看,且不断地发展人,就没有不好办的事情。教师这个群体,校长尊重他们,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们,并不断地成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精神满足,就会努力工作。由此形成的必然就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场”,人们的精神状态就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工作起来就必然是高效的。

【张斌利】我们学校坚持“四不”,就是“不要考核,不要分数,不设班主任,考试不监场”;还有“四无”,即“楼道无声,墙壁无脚印,跑步无队形,后勤无老师”。这样的教育成本是多么的低啊!现在提倡低碳生活,为什们我们不能追求精神“低碳”呢?

【陶继新】这四个“不”在全国近乎绝无仅有。毋庸置疑,您创造了一个奇迹!究其原因,是您将人本身就具有的善良与积极的因子激活了。如果相互争斗且“其乐无穷”的时候,人本身拥有的那些积极能量也就消解与流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您不但降低了老师们生存与工作的成本,也最大化地提升了他们的生命质量。您让老师们的生命潜能爆发出来,从而拥有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

【张斌利】老师,这奇迹的生成不得不归功于《论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难道嘴上经常念一念经典,就能管用?我觉得真的管用。心理学上有吸引力法则:无论你的注意力,或者能量集中在哪个方面;也无论这种注意力或者能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在吸引着它们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论语》进入老师们的生活中,自然就会成为其做人做事的准则。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学校还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但我相信,未来的发展会更好,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

【陶继新】最新研究显示,心念是形成人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怎样才能让教师有正向的心念呢?“说“就是一个好的办法,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况且,老师们对《论语》大都有一个心理认同,天天讲《论语》的要义,他们也就自然从一般认识上升到高度认可,以至主动学习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心念,也就有了与那个心念相同或相近的行动。

【张斌利】这些心念形成以后,最受益的是教师自己,其次是学生。多少年来学校几乎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的事件,师生之间更没有发生过一次冲突。特别是历经两次并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迅速地融合在一起,学校处处都蕴含着感动!

【陶继新】在你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都在维护、遵守与建造的精神圣地。它是属于岔河中学的,也是属于每一位教师甚至学生的。所以,没有人去破坏它,因为破坏它也就是对自己心灵的戕害。在这种积极正向的能量场里的孩子不可能打架斗殴,师生不可能不和谐,当然也就有了处处令人感动的人与事了。

【张斌利】是啊。以前学校与家长时常发生冲突,这些年来这类现象已经绝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不仅影响了校园内的师生,也在影响着社会,这也是学校教育作用的更深刻体现!

【陶继新】学生的品质与行为,自然会影响到家长,而家长又会影响社会。况且,岔河中学已经形成品牌,它的品质在有形与无形中也就有了一种辐射力;而周边的村民,也在这种辐射中改变了。

【张斌利】是啊!没想到在经典的影响下,老师们的成长如此迅速。这让我想起孔老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我感觉这是大智慧!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看重过程,在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这所偏僻的乡村中学,师资、生源与办学条件应该用“极差”来形容,如今引来全国各地同道的参观,老师们倍受鼓舞。尤其是您来这里后,用“不言之教” 加深了我们对经典的认识。老师们不仅自己背《论语》,更重视引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参与其中。

【陶继新】“知其不可为而为”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至成为中国积极精神的一种象征。您与你们的老师,就是靠了这种精神,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看来,在一般人看来的“不可”,如果有了特殊的精神支撑之后,也是能“可”的。其实,“不可”之言是常态,“可”是非常态,而人常处常态之中,岂不知,非常态有时是会光顾有着生命追索之人的。不仅如此,“可”有当下态,也有未来态。孔子当下的“不可”,后来不是在承载着他的思想的无以计数的人的身人呈现了“可”的奇观了吗?

【张斌利】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对我们今天读《论语》启发最大。孔老夫子未必然,我们今天读《论语》未必不然。读《论语》、感悟《论语》,其实就是与孔老夫子隔着时空完成神交的过程。有人批评我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孔老夫子塑像不应该与自己面对面,应该把这个伟人的后背对着自己,意在表明跟着伟人走。我说:为什么不能与伟人面对面的对话?孔老夫子是和蔼可亲的私立学校校长,我是公立学校校长,他是一个成功者,我是一个追求成功者,有问题随时向他老人家请教,他老人家一定会喜欢我的!

【陶继新】孔子此语要义,在于实践大于诵读。是的,对于《论语》的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诵读上,没有对孔子思想的实践,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论语》的意义。您是知行合一者,你们的老师也是知行合一者。岔河中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就是学以致用的结果。您让孔子像与您面对面,不但可以与他进行生命对话,还可以让他老人家更好地看到您在对话之后的行动。我想,孔子会因有您这位实践他的教育思想的公办学校的校长而欣慰的。

【张斌利】谢谢您的夸奖!我受孔老夫子影响很大,尤其是作为一个校长,我最欣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来校参观的老师们经常问我:“张校长,岔河中学之所以走到现在,您的作用是什么?”我说:“六个字,那就是---先之,劳之,无倦。”

【陶继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系孔子恕道,是为人之道,亦是管理之道。校长如果身体力行,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到教师的拥戴。如果再能“先之,劳之。无倦”,就能为努力工作的老师做出表率。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能不认真工作吗?

【张斌利】但是近年来也有了一种危机感,有很多老师已经超越于我,当然这种危机感伴随的是无比的喜悦。我们学校的张克文、崔小英、张红艳、胡大翠等老师多次外出讲学,《论语》信手拈来。特别是他们的工作精神有时比我层次要高!“事君敬其事,然后食也”,他们说这“君”就是工作!

【陶继新】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有了“道”,“食”可自然得到;更重要的是,有了“道”,就了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有了人生的大快乐。您与你们的这些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自己之于学校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走出学校,传道授业了。而且,因为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你们的外出讲学也就有了高尚的况味。

【张斌利】老师,“立人”是快乐的,也就是马斯洛所说人类的最高需要得到满足——自我实现。老夫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亦可以丧邦”。所以真的要“慎言”,否则就是对老师原始积极性的伤害。一次去上海一所名校考察,校长向我们介绍经验,每一年她都要让老师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为学校做了哪些贡献?每一位老师都要用实际工作回答,如果回答不出,一年留校查看,两年就送到人才市场。因此老师们“干劲十足”。但是当我们走近他们,看到的是焦灼,而不是幸福。在我们学校,每当年终的时候,我也总是让老师们回答一个问题:你成长了吗?成长是快乐的!翻看老师们的总结,字里行间总是洋溢着快乐!虽然最终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但是我们关注的是人,他们关注的是物。也就是说我们学校的管理就是以“立人”为目的,从而实现了“立校”!

【陶继新】校长关注学校发展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校发展。在这个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让人积极能动地起到作用,就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快速发展。当绝大多数的老师发展起来的时候,学校不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吗?况且,老师对学校的贡献,应当主要在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不然,即使学校有了很多钱,盖起了高楼大厦,如果老师没有精神自由,没有生命成长,学校也不是真正发展了。你们学校的条件并不好,老师们的收入并不高;可是,大家的工作热情,以及那种快乐心境,却是学校最有活力的一笔资产。相信你们学校外出讲学者还不只是有您这位校长,以及您前面所说的几位老师,还会更多,也还会更好,更有影响。有了这种知名度、美誉度,岔河中学不就是名校了吗?不就大发展了吗?

【张斌利】所以有时候我想,教育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精力投入多少的问题,尤其是当今教育,缺少的就是“精神”。世界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在人生七个假设中提到,“人是最伟大的资源”,孔老夫子家里马圈着火了,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就是孔老夫子在那样的穷途中,弟子们依然追随的原因吧?其实我们做校长的善待教师,教师的工作激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这没有什么复杂的问题。“放于利而行,多怨”!

【陶继新】真正优秀的教师,当是终生积极的人生追求者。在这个追求中,其生命展示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也完成了自己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而且,每次展示与飞跃,都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与极大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老师的精神引领下,为一生成长奠定积极向上的基础,从而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好人生。

【张斌利】记得有一次与您谈话的时候说:我们学校若干年后会出现大师!我很自信。于永正先生说“教育有两个名字:一是影响,一是激励。”我们的教师风貌日趋完美,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是必然的。我们的教育方法深受孔老夫子的启示,《论语》近五百章中有六十余章是孔子欣赏别人的,其中有三十余章是欣赏自己学生的。向孔老夫子学习赏识自己的学生,就是对孩子的激励!

【陶继新】校长欣赏教师,教师就会感动愉悦,并会生成努力工作的动力。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就会特别高兴,并能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而且,欣赏还有反作用力,即教师也会感激校长,学生也会感激教师。这种双向作用形成合力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积极的能量场。身在其中者,都会快乐,都会自信,都会不断发展。

【张斌利】老师,对于爱这个世界,我是受孔老夫子“泛爱众”的影响,我感觉这是大智慧。古往今来无数个事例都已证明,如果将爱投放出去,反射回来的必将是色彩斑斓的光芒。不仅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特别是教师这个行业,我们给以学生爱,学生的人生必将开放出美丽的鲜花。或许这鲜花没有及时开放,这时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爱的是否有智慧?科技含量有多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此诞生了我们的细节教育,细节教育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触摸到爱。目前,在我们积极教育博客圈中已有全国各地130余人一起来研究细节教育。

【陶继新】有爱就有回应,即使动物植物也不例外,而况人乎?看来,在施爱于人的时候,自身也得到了爱,正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施爱于学生,会显见于当下,更显见于未来。有的时候,施爱也需要技巧与智慧,当学生感受不到爱的时候,不管教师如何在爱,都不能在当下达到预期的目的。家长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有的孩子并无感觉,甚至还有反感,便是在爱的技巧上出了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之爱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毕业之后反而对老师格外敬重的原因之一吧。不过,最佳状态是,不能仅让学生未来感受到爱,也要让他们当下感受到爱,不然,就会影响他们当下的生活与学习质量。由此足见您关注教育细节的重要性了。

【张斌利】是的,这爱仅仅有精神还不够,我们还要会爱!罗素说:“美好的人生由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否则的话就是错爱!坏事并不都是坏人干的!

老师,最初一来参观的,我们的老师就很兴奋,可是后来我看得出我们的老师有些厌倦。因为只要一来参观的,我们的老师就要掩饰常态的“我”,常常备课到深夜,产生倦怠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怕别人进课堂?就是缺少底蕴,缺少底蕴的课堂与外人称我们为“名校”名不符其实。我曾经一度想放弃这个校长,我感觉我们的学校已经发展到尽头。后来思考底蕴来自何方?读书!我就把每周二第三节课后作为聊书时间。起初我运用了心理学上改变习惯的技术,使老师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没有想到这书一聊,收获颇丰!老师们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走出校门外出讲学的,暑假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到山西、天津、秦皇岛等地去讲学交流,好评如潮。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的教师纷纷走进大城市,以讲学的身份去交流,看着老师们的成长,我无比欣慰!

【陶继新】有人说,现在最没有文化的就是老师了。这尽管有点危言耸听,可是,细细想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老师从教学到退休,除了读教科书与教参之外,看的书屈指可数,所以,很多老师在接受外来参观的时候没有了底气。而大量阅读,特别是诵读好书,就会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有底气。前一段时间到你们学校与老师们座谈的时候,发现他们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很有文化品位。看来,提升教师思想与文化品位,读书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而您,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所以,你们的老师不但在本校有了底气,而且走出校门讲学,且获取了普遍的好评。

【张斌利】老师,“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句话,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应该体会得很深刻!

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年的期末考试,我们“岔河英语教学法”再次得到印证——成绩辉煌!很多来访的同道在谈到我们“岔河英语教学法”时,都是望“法”兴叹!其实“法” 只是形式,而其真正的内涵学不到,只能是事倍功半!“岔河英语教学法”是每一位岔河教师智慧与高尚人格的结晶。

【陶继新】方法呈现在外显层面,内涵的东西往往隐而不露;学习者往往见其表而不知其里。所以,他们望“法”兴叹也就非常自然了。其实,你们那里何止是英语教学法,其他学科的“法”都有神奇之妙。而“众妙之门”,恰恰是老师们的思想人格提升了,文化内涵丰富了,教育智慧增加了。有了这些,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张斌利】是啊!陶老师,我最初读《论语》的时候总感觉孔老夫子是在说教,但是后来我越发觉得孔老夫子在说理。美国人金克拉写了一本风靡世界励志书《与你在巅峰相会》,这其中阐述的人生六个阶梯无一不与孔老夫子人生观点相对应。我为此有一个讲稿《读<</span>论语>与你巅峰相会》,在我们市骨干校长培训会上我做了两场专题讲座,反响极佳。

【陶继新】孔子之言,都与其生命经历与智慧生成有关,所以,《论语》绝非像有人所说的格言集。而了悟孔子之“理”,不但需要读,还需要悟。没有一定的生命经历与经典积累,就不可能悟到真谛。您的讲座为什么反响极佳?就是您参透了孔子与金克拉思想的要义,再加上您的实践与感悟,才有了一般人不可能讲出来的生命话语。

【张斌利】老师,我刚当校长时感觉累得要命,但是后来静下心来读书,却别有洞天。特别是2002年读《论语》后,这感觉更令人惬意!

【陶继新】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您已经被高层次的文化“化”了。当从《论语》等经典文化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又内化成一种人格与品位,且又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时,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您感觉不到累且非常惬意的原因吧!

【张斌利】陶老师,也不知为什么,每当开全体师生大会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给师生们鞠躬。每个学期结束后在读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时,我的感激之情就会流露在字里行间。郭玉梅老师因病情恶化不能上讲台而愧疚,她为了表达愧疚之情,捐献给学校一万元用于给学生购买图书。在捐赠大会上,学生们对郭老师的真情流露,让我泪如泉涌,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不住地给学生们鞠躬。

【陶继新】郭玉梅的精神感天动地,在那个场合,恐怕不只是您一个人“竟无语凝噎”,其他教师与学生也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的高度的使命感与对学生的负责任,生成了本不应当有的愧疚之情。这种崇高,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而且,它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也学习这种品质,也在心灵净化中实现自己人格的升华。所以,这种精神不仅能够生成当下的向善场,还会长期地影响着你们学校的师生,从而在你们学校形成一个玉梅精神圈,形成属于你们学校的精神文化。

【张斌利】陶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您道出了我们总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原来我们总是说:“玉梅影响了我们,我们也影响了玉梅。”总感觉不是恰如其分,也不形象。总是有个心结,如梗在咽!您说的“精神圈”,让我豁然开朗!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圈中人,没主没次。

【陶继新】您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玉梅影响了我们,我们也影响了玉梅。”因为你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同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人。由于都有积极的追求,都有生命的感悟,所以,你们都在人生之路上有了超越意义的飞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