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学生吴越写2013高考作文

标签:
教育 |
分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康奈尔大学学生吴越写2013高考作文
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辽宁卷作文题:材料作文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何必
一个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这一把沙子再也不能被人认出而挑拣出来。
他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这一颗珍珠则是稳稳的窝在沙子里,能叫人一眼就看出不同来。
在旁观察的、一事无成的年轻见此景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做一颗珍珠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疑惑:这年轻人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的?
难道他定义中的“获得认可”,就等同于“因为自己的不同,被他人一眼就拣选出来?”
珍珠之所以能被一眼认出,只是因为它不是沙子。你把这颗珍珠扔进珍珠堆里,再看看年轻人是不是能再把这珍珠找出来。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呀,珍珠是和沙子不同,可它价值也高啊。
好吧,那你把这颗珍珠扔进一堆钻石里。珍珠和钻石的价值哪个高?可鹤立鸡群还是那颗珍珠啊。
“不同”不一定等于“更高的价值”,“被认出”也不能一定代表“认可”。
如果这年轻人获得了感悟,是因为他理解为珍珠是不同的,而一个与他人不同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错的。极端点说,这世界上有4%左右的人类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算是和他人不同了吧?可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因为这份不同而获得了普遍意义上的“认可”了呢?
又如果这年轻获得了这份感悟,是因为他理解到珍珠的价值比沙子高,这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那么他获得的这个结论是对的,却和他看见的场景没有任何关系。珍珠在这个场景下能被又找出来,就是因为它仅仅是因为它在外表上有所不同而已,和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么说吧,假设你拥有一颗价值连城的沙子,只是它的样子还和别的沙子一样,然后“哎呀”一下你一不小心把这颗沙子掉在了沙滩上……那你慢慢找它吧,找到了告诉我,我一定给你竖大拇指。
基于以上我所想的内容,我对这个故事的唯一感想就是:“真是无法理解啊”。
我大概了解这个故事的作者想要启发读者的心情。我猜他想说,年轻人啊,你要做一个有价值,有成就的人——又或者是,要做那个经历了磨砺,最终变得更好的人,就像砂子在贝壳里慢慢化作的珍珠——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被认可的,美好的人生。
所以他才编了这么一个故事。
……但是你为什么不直接把你想说的表达出来呢?
和珍珠无关,就只是写一个平实的小故事——比如海滩上,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年轻人开始了交谈。一开始年轻人总是时不时沉默,皱着眉头;而老人从年轻人的脸上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只觉得感慨,像是对过去的自己交谈一般,慢慢开始了开解。
带着长辈对小辈的关怀,带着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带着年轻人落在谷底时的沮丧,和他之后决心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时,那种自他身体里迸发出的,鲜活向上、像太阳般耀眼的能量——的这样一个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虽说不上好,但比起一个披着哲理的外衣却站不住脚的故事,总觉得真诚很多。
平直的道理总有真实的力量,不用刻意修饰。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进行的编排和假象,只会让观者觉得滑稽蹩脚而已。
后一篇:阅读是思想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