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拾回生命的翠绿

(2013-05-19 05:43:04)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拾回生命的翠绿
王  

是否拥有教育智慧绝不是取决于你的智商,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激情和爱心。
——题记

一、寻找激情:四十岁的危机
从师范学校毕业至今,已在校园行走了23个年头。岁月熏染着生命的色彩,我走出了一道渐变的虹——
二十岁,翠绿色的青春岁月——激情无限,也麻烦无限,创意多多,也跟头多多。翠绿的年龄,鼓胀着激情和活力!
三十岁,金黄色的奋斗季节——优质课参赛、论文评奖、学科带头人答辩,职称评定,班主任培训……一层层蜕皮,一步步提升,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学校骨干,省学科带头人,奖励证书也塞了一抽屉。金黄色的年龄,诠释着奋进与充实!
不知不觉中,生命走进了四十岁,这是一段淡蓝色的宁静年轮——职称评过了,不用竞争了;不再去参赛了,开始做评委了;不再参加中青年的业务考试了,开始参加中老年的体检了。淡蓝色的年龄,沉静着平和与淡定!
产生危机感,是源自一次实习生的班会。
那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女孩儿,跟着我实习。实习任务中需要设计一堂班会,我就放手交给了她,心里盘算:“我暂且歇一会儿吧,大不了耽误一节班会课”。
这是一节以“天道酬勤”命名的班会,主题鲜明突出,课件制作漂亮,特别是论据导入巧妙,让学生极感兴趣——“周杰伦的成功背后”——让我也感到新奇,我断不知吐字不清的周杰伦还有那么多的艰辛和努力!周杰伦的经历让学生振奋,瘦弱的女孩也让学生亲近。
一连几天,学生都沉浸在这个话题中。
我感到了危机,因为我的班会,常常是沉着脸说教,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一脸不耐烦。
我不得不反思:
沉静的淡蓝色,是否少了点儿灿烂和亮丽?
平和的淡蓝色,是否少了点儿激情和张力?
去请教美术老师:“怎样把淡蓝色调成翠绿色?”
回答说:“需要加点黄!黄色,有翠绿的清亮,没有翠绿的刺眼;有淡蓝的沉静,没有淡蓝的暗旧。”
加点黄?我需要加点什么?在学校已被尊为“老教师”,岁月堆积的经验已足以应付工作;从家到学校,从办公室到教室,闭着眼也能走到;备课、讲课,日复一日,教材已经熟得不需要备课……该如何突破?该如何超越?
我该如何拾回生命的翠绿?
二、点燃激情:女儿带我走进网络的精彩
突破困惑好像起始在2007年的暑假,那年,我四十四岁。
2007年的暑假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美丽的、快乐的, 女儿历尽十年寒窗苦,顺利通过高考,取得高出一本线52分的好成绩,成为京城一名大学生。作为母亲的我,也像完成了一件大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清晰地记得,那是八月的一个夜晚,朗朗的月,爽爽的风,我们全家在楼顶上乘凉。我和女儿手拉手并排躺在凉席上看星星,女儿说:“妈妈,你为我的付出可以告一段落了,你本是一个很优秀的教师,这几年为我耽误了不少,你应该重新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彩。”我说:“这两年的不精彩并不仅仅是因为你,而是我自己没有找到新的方向。”女儿说:“上网吧,那是另一平台,同样可以精彩无限!”
于是,我开始上网写作。起步时完全需要女儿手把手地扶持,每天坐在电脑前,在键盘上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又拙又笨,以蜗牛的速度发到网上第一组文章《回望女儿的高考》,没想到网上网下好评如潮,校内有年轻同事开玩笑地建议:“开个家教培训班吧!”网上有高三家长和班主任的感谢回复,还有班主任把我的博文复印下来做家长会的培训资料……这一切都让我又惊又喜,原来,虚幻的网络也可以如此实在地体现人的价值,如此真切地让人体会被认可的快乐!
后来,女儿给我申请了QQ号,注册了邮箱,网上的朋友就莫名其妙地多起来,我开始以极大的热情上网、写作、回复。但是,中年人的理智让我很快就反省到这是一种盲目的热情,没有目标的兴奋。我对女儿说:“妈妈需要找一个教育网站,围绕自己的职业,有高人引导,有同行交流的地方。”女儿说:“这叫论坛。”于是,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在网上搜索、游逛、巡视、判断,最后,在《班主任之友》的教育论坛上注册安家。
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之友》的教育论坛给我的生活平添了一笔浓重的绚丽,使我四十五岁后的日子,先有了翠绿色的勃勃激情,随之就有了金黄色的满满收获:
(1)结识了一大批知心网友:水草、月影、艾岚、高顺杰、高飞、爱影摇曳、高堂明镜、温爱娟、快乐相伴、天上的笑脸、网叶、光启、春兰……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一定不会感知网络有多么温馨,世界有多么开阔,这是我最快乐的收获。
(2)改变了我的生活:白天工作,晚上思考、写作、发帖成为生活常规模式,随着这种模式的固定,我的教育随笔陆陆续续地居然有二十万字了,主题帖《看云卷云舒班主任心语集》《二一班纪实》《巧抓绳子头,PK重点班》被加为精华帖。记不清是08年的哪个月,我居然被班刊推荐为《连载》栏目的版主。从不会打字的“菜鸟”到“版主”,从不会注册登录的门外汉到网上有一批同行共同称呼的“云姐”,这是我最意外的收获。
(3)开始发表文章:2008年二月,一个小帖子《在初一,快速形成优良班风》被论坛推荐到班刊,发表在2008年第二期的《班主任之友》上,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级刊物上有稿费地发表文章,其兴奋度可想而知。随后,在《班主任之友》上陆续发表了治班锦囊《班规之外更需爱心与智慧》《巧抓绳子头,大步向前走》和散文《怄气》等。这是我最实在的收获。
(4)追随郑学志,加入“班主任工作半月谈”:2008年6月,一个名叫“郑学志”的论坛红人在网上发帖,欲成立一个“班主任工作研讨团队”,邀请“对教育事业和班主任工作充满热情”的网友参加,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后来,这个团队因确定每半个月研讨一个问题而取名为“班主任工作半月谈”,团队是依附于网络开展学习研究的民间组织,由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班主任组成。
将来如果有机会写回忆录,那么,加入“班主任工作半月谈”,绝对是我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因为我们的领头人郑学志老师是个有思想、有创意而且功力深厚、勤奋异常的“超人”,三十多岁的年龄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教育专著;团队成员是一群不甘寂寞、勤奋上进的草根班主任;团队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学习团体,集中精力解决班级工作中的一系列很实在的难题”,如“如何面对叼蛮的家长?”“班主任如何控制发火?”“学生因上网旷课或通宵该如何控制?”“如何处理失窃事件?”等等。这是一种真实而又务实的学习,它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真正的更新,教育教学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升。最重要的这是一个精神团体,你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一种精神上的依靠,寻找到一种前进道路上的支持。这是最让我的精神世界感到充实的收获。
(5)结识大腕,受宠若惊:在网上认识的最大腕名师是张万祥老师,网上慕其名、网下读其书,起初只有遥远的敬重和仰视。没想到2009年五月,天赐机缘,《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在武汉举办全国班主任培训活动,让我不仅有机会聆听老人讲座、而且有机会与老人同桌座谈、大厅闲聊,他的儒雅翩翩,他的亲切随和,包括他的精神矍铄,都让我切近地感知这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老有所为”的名师专家,而且是一个“老有所乐”的时尚长者。
在座谈会上,张老师说:“我很奇怪,为什么有的老师说高级职称评过了,就没什么奔头了?我都六十多的人,每天还有许多事要做呢!”这是最让我脸红耳热的一句话,心虚地觉得张老就是在批评我,批评我的心静如止水其实就是没有追求。
在回程的火车上,我收到张老师的短信:“我和熊主任(《班主任之友》主编熊华生老师)谈到你,都认为你是个有头脑有才华的优秀教师,坚持努力,一定会大有作为的。”不久,又收到张老师寄来的有他亲自签名的赠书和杂志。这两件事都让我抑制不住的狂喜和激动,我把短信珍藏,不舍得删除,我把赠书放在办公室里,唯恐别人看不到。我从心底感到:有一种力量,来自受宠若惊!这种力量让人心底沉稳并坚韧,好像航行,有一个航标灯在指引,让人漠视平庸和浮躁,可以朝着一个方向劈风斩浪!
从武汉回来,我开始认真地设计我的后半生,掐指算来,退休前还可以教三届学生,退休后还可以像张老师一样干二三十年,我是不是也可以写书讲学传经验?是不是可以办个家长学校?最理想是办个儒雅私塾,招一群孩童诵国学经典,授人性本真……忽然间就有了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期待、无限的紧迫感,忽然间就发现那么多的书还没有读,那么多的事还没有做,那么多的教训和感悟还没有写……结识青春老人,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拥有了激情和梦想。
人的一生真是无法预知和预设,一段虚幻的的网络生活,就这么奇妙地扩大了我的世界;一群陌生的天涯路人,就这样奇怪地温暖着我的心;两个遥远的教坛英才,一个和我弟弟一样年龄,远在湖南,却这样昂扬地引领着你的精神;一个和我父亲一样的年龄,远在天津,却这样激情地鼓动着你的追求!
我深深地鞠躬,心存感激!
三、迸发激情:巧抓绳子头,带出山寨重点班
2007年9月,我开始上网的同时,接受学校安排,接手了一个初一新班,如今已到初三。两年来,我的生活模式基本是白天工作,带班、备课、教学;晚上上论坛,读书、写作、参加半月谈研讨。网上获得激情,网下转为智慧;网上获得提升,网下付诸实践。我渐渐摸索出一套轻松而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我把它取名为“巧抓绳子头工作法”。
“巧抓绳子头”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思想、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就好比几十条绳子弯弯曲曲地胡乱堆在地上。如果想让绳子向前走,有几种方法呢?有两种——一种是在前边拉,一种是在后边推。在前边拉是抓住绳子头,一起往前走;从后边推是推绳子尾,一次只能推一根。
班级管理中的“巧抓绳子头”,是指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每个阶段策划一个主题,或搞一个活动,或提出一个口号,或贯彻一种思想,使学生心里或眼前都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在班里引领一阵风,掀起一阵潮,积极裹挟着消极,先进带动着落后,拖着、拽着、拉着,全班大踏步往前走!抓好绳子头,班级建设可以高效而轻松。而“推绳子尾”的方法,是指班主任每天被动地忙于处理消极因素,解决个别问题,班里出了什么问题就去处理什么问题,过程被动,结果低效,而且班主任心力交瘁。
“巧抓绳子头”的关键是阶段性主题的策划,所谓“巧”是说策划要有针对性,不同的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特点,班级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把脉要准,开方才灵。
初一时,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功课突然增加,作业量加大,许多学生招架不过来,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也不知道巧妙利用时间,作业要么完不成,要么熬夜太厉害。于是,我策划了一个“三分钟实验”的小班会,一分钟写字,一分钟抄英语单词,一分钟扫地,然后进行具体统计,学生很认真地计算,结果让孩子们大为惊叹:“哇——一分钟能写这么多?走廊的地能扫这么快?”
“对呀,”我总结说“只因为这三分钟我们是专心致志的!而平常做事是三心二意的。你的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流失了。”从此,多数孩子会利用时间的边角料了。
初二有一段时间,班里状况连连:早上快上课了,讲台前的垃圾还没有人倒,因为按照组里的分工,那是小于的活,而小于今天迟到了;有课代表来找我辞职,因为每天收作业太浪费时间;选组长时不是积极争取的,而是互相推让的,好像谁也不愿意当……上述问题让我很是头疼了几天。想起张万祥老师曾说过:“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于是,我酝酿好情绪,准备好细节,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石头汤的故事”,石头居然能熬成汤,却原来是因为大家齐贡献,我添一两油,你拿两勺盐,他带了鸡蛋和香菜……于是,汤变得异常鲜美,心变得无比快乐……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环顾全班说:“孩子们,你从“石头汤”里悟出了什么?”
“生活在集体里大家要合作!”
“先有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有了好东西,大家要共享才有意义!”
……
孩子们说得很好,但我还没有完,接着说:“如果把一班比做一锅美味的石头汤,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做几道数学填空题,对过去的一年做一个盘点,看看你给这锅汤里贡献有多少?你在一班快乐么?快乐来自付出!你在这个班是贡献多还是索取的多?”
孩子们深刻地反省,“石头汤”确实触动了孩子们的心,从此,以为集体服务为荣、违反纪律为耻,成为一种风气。工作再也没有挑肥拣瘦、推推让让的现象了。
给你一个班,带领一群孩子快乐向前,从此,这群孩子就永驻心间。为之喜,为之忧;为之烦恼,为之操劳:
——岁末时,我们上过抽泣声不断地感恩课,引发了一个孩子与家长互相通信的大活动,不知道消除了多少抱怨,沟通了多少隔膜,传达了多少真情?
——走进初二时,青涩的年龄开始朦朦胧胧地荡起涟漪。于是,我及早开了一个“女生会”,给丫头们理智分析,真情忠告:“人生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像一列列车,轰隆隆地向前奔跑,你发现一个小站的风景很美,于是下了车,停留不前了。但是,你不知道,前边还有更美的风景!过早的迷恋,会误了你一生的幸福。”生病前先打预防针,永远比输液开刀便宜。直到现在,我们班男女生关系和谐,但风平浪静。
——期末大考前,我在课间看似无意的闲聊,其实是有意的圈套,只为挑起战火,激发斗志。再做一个“巧克力计划”,“拿一块巧克力做“诱饵”,让我们这些“小鱼儿”围着您团团转,”“淡淡的香甜中夹杂着丝丝的苦,很像学习的味道,这就是巧克力。我明白了老板的用意了!”当好胜心被点燃,孩子们的潜力就会喷薄而出,于是,我们牛气哄哄地闯到年级前列,成了“山寨重点班”。
……
三年,这样的策划不断,这样的活动不断,带领我的学生向上、向善、永远向前!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对我的称呼已悄悄改变:从“老师”到“老板”,从“老板”到“莉姐”,哈哈,当一个47岁的人被一群孩子以“姐”相称的时候,你能不年轻吗?
巧抓绳子头,重点在策划,这是班主任的智慧的外现。我的感悟是:是否拥有教育智慧绝不是取决于你的智商,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激情和爱心。当你满腔热情、爱心浓浓地做一个班头儿,目标明确地带领一群孩子向前奔跑时,你就会灵感四射,创意无限!班级难题会巧妙地突破,学生问题会无声地化解,你会和学生一起收获进步与欢乐!
梦想点燃激情,激情迸发智慧,智慧融合爱心,拾回生命的翠绿,就这么简单!
作者简介
王莉  女,河南省安阳市七中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1963年出生,中文专业,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文明教师。2007年8月开始网上写作,网名“看云卷云舒”。至今发帖约20万字,其中主题帖《回望女儿的高考》《扶新班主任上马》《二、一班纪实》和《巧抓绳子头,PK重点班》等点击量颇高,受到网友赞誉,被推荐为精华帖。多篇文章获奖或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