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2013-04-27 05:35: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潘国英:打开农村学校的阅读之门
从当年的一名普通高中教师,一直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国英觉得最大的收益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书。她始终认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要从读书开始,读书是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2008年以来,潘国英局长亲任读书小组组长,开始在全县大力推广读书工程,并精选出《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二十位名校长风采录》和当代教育家系列丛书,进行循环阅读,定期交流读书感悟,每年给职工200元读书费。
2009年,潘国英主导制定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师生读书活动的通知》和《临邑县中小学师生读书活动方案》。给每位校长配备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人生为一大事来》等10本教育家系列丛书,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和读书体会。还为全县骨干教师建立成长档案,配备了《从成熟走向优秀》、《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等书籍,并在全县推出“4000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
2010年,县教育局向中小学教师赠送了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致青年教师》,拉开了“共读一本书,争做名教师”的序幕。2011年,为全县老师免费分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采用“好书漂流”的方式,组织5万名中小学师生共同品味经典。2012年全县共读《56号教室的奇迹》,并组织教师赴济南现场聆听了“雷夫中国行报告会及专家访谈”活动。
潘国英还在全县大力推行“书香校园工程”,建立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读书体系,订购了203万元的图书和挂图,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采取循环阅读的形式,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读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此外,她还推行电子图书、百种报刊进校园,吸收企事业单位向学校捐赠图书,丰富中小学师生的阅读资源。投资30万元为全县所有的教室配备书橱,把学校的图书放到教室里、走廊上,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2013年,她又启动“农村教学点图书配备工程”,为全县50多个教学点配备了30万元的图书。
潘国英倡导的县域整体推动读书工程有效解决了谁来引领师生阅读、谁来为阅读买单、阅读时间从哪里来等一系列制约阅读推广的基本问题。她认为,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职业追求和生活态度,学生能以读书好学为风尚,家庭和学校因读书而改变,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李华:读书所给予的勇气
2007年2月,由李华倡议、福州十几位中小学教师自发组建了“1+1读书俱乐部”,在教育学者张文质的带领下,利用“新思考网”的成长博客和“1+1教育网”,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倡导读书。俱乐部的宗旨是:教师的成长从读书开始,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成长“买单”。加入俱乐部的教师怀揣着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每人建一个教育博客,同读一本书,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通过导读、读书交流、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师阅读、思考,感受共同成长。“读”+“写”是俱乐部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张文质说,“笨”的人才能做持久的事。作为读书俱乐部的召集人,李华就是这样一个一条路走到黑的“铁杆粉丝”。在她的坚持下,“1+1读书俱乐部”已走过6周年,成员们共读了32本教育经典著作,撰写了650多篇读书笔记,组织了26次月谈会和21次网络在线讨论。
6年来,他们的目光始终积极关注着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行动始终努力推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受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影响和启发,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教师或学生的“1+1读书俱乐部”,南北遥相呼应,一起读书。
作为学校教研室主任,李华和她的同事一起成立了福建师大附中“光荣与梦想1+1读书俱乐部”,以“共读”模式带领和推动本校教师阅读教育经典。她还应邀为福州教育学院等学校开设《读书是“为己之学”》、《享受读书》专题讲座。
在组织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颇丰,这些年撰写的读书笔记已达百余篇,几十万字。她因此而获得学校“教工阅读之星”称号,获福州市第四届“十大读书明星”称号。
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李华说,这种坚持是读书给予她的勇气。
卢化栋:“无用”之书的大用
2005年,曾经做过教师、其后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卢化栋出任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在对当地中小学进行调研时,一些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教师办公桌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参外基本没有其他书籍,常读名著、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学生看的不是课本就是各类辅导书;学校不提倡,教师不推荐,学生不阅读,唯分数而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考试第一”的读书观和“分数唯一”的教学观,他提出“读‘无用’之书”的主张,在全市师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他认为,这些看似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书,却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师生共读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卢化栋还给市、县区教育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推荐了古今中外哲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理论经典80多种,并专门给班主任筛选了12种必读专业书籍。在阅读经典中,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些原来见了教育专业书就头疼的老师,也能津津有味地“啃读”教育书了。
倡导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让机关干部先动起来的同时,庆阳市教育局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让爱读书、有思想的干部像种子一样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全市中小学校形成了强大的“读书磁场”。
“读而优则仕”或许是庆阳独有的,这几年,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有成果被当作教育局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考核标准,使一大批爱读书的老师和校长都觉得有了底气。
“教育靠的是慢功夫,看似无用之书,从长远看,恰恰有大用。”卢化栋的这个观点透露出耐得住寂寞的心性,而这对今天的教育人来说,几乎成了稀缺的品质。在推动读书这件事上,这位教育局长的确有股“长期持守”的韧劲。从2005年至今,庆阳的“读书热”没有陷入波澜壮阔之后的沉寂,反而愈显生机。
作为一位教育局长,卢化栋其实更像农人,做的是播种的工作。如今,这些种子已经在庆阳发芽、开花……
张干萍: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2007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全面启动区教育系统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这是一个通过项目引领、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的读书工程。张干萍是该项目的主持人,她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年来,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张干萍带领她的工作团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推进教师阅读的活动,通过多途径引导、多方法指导带动全区20000多名管理干部、教职工及学生参与“读好书、荐好书”的阅读活动。
为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优秀书籍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伴侣,让教师通过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张干萍团队以老师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通过开展教师阅读现状调查、创建教师阅读管理机制、确立阅读试点学校、为教师推荐精品书目、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指导教师展开专业阅读等措施引导各校整合阅读资源,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教师阅读工程开展6年来,受到了全区教师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建立了“以读书促发展”的校内工作制度,挖掘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良好工作氛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幅提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张干萍相信,作为教师,唯有与书相伴,与书为友,才能在与古今中外圣贤哲人的无声对话和思想交流中,深化人文底蕴,丰盈精神世界,提升专业素养。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带领自己的工作团队精心打造教师阅读工程,使其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增长点”。
张干萍说:“读书是最有效的备课。”这个观点正在通过教师的读书与教育实践得到印证,而她自己也在推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着帮助别人、幸福自己的美好感受。
蔡明:阅读生态文化的建构者和践行者
蔡明和他的团队有着非常鲜明的价值理念:教育就是阅读,阅读就是实践。他认为没有阅读实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于是,他集生态语文团队之力共同建构并践行阅读生态文化。蔡明认为,对于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于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于学校和校长,只有把培养真正的读者作为教育的追求,才是高品质的教育。他非常固执地以为:“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
作为语文老师,他站了27年高中讲台,一直带领学生搞生态阅读,让每一个生命样态在阅读中绽放美丽。在疯狂应试的背景下,他努力坚持“4个一起”:和孩子们一起巧读语文教材,一起走进经典,一起读报用刊,一起徜徉诗歌殿堂。
作为生态语文教育的倡导者,他乐此不疲地带领着生态语文团队在区域范围内践行“教育就是阅读”。他是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成员有30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他还是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主持人,成员百余人;他还有张家港市中小学通识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多达17人;另外,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均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还有“生态语文”群下聚集着全国各地的生态语文志愿者和报刊媒体的朋友94人……在别人眼里,几乎没有实质意义的聚合,而在蔡老师的行动里,早已成了建构阅读生态文化、推广阅读工作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甚至网络化的生态语文团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他通过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改革,增加名著阅读和古典诗文默写的题量和分值等办法,不惜强行推动着阅读教育的落实。他善于利用每一次的课堂比赛或教师教学教研活动机会,开展生态阅读和生态写作系列活动;他不断组织和参加各种读书征文比赛,开展“悦读经典,感受书香”等校园读书活动;他还不断发现和培植阅读教育的典型,及时宣传和推广。在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时,他选择阅读教育实践好的学校承办,并借机把这些典型推广出去。其中新塍初中的“广义阅读”在市内外有了相当的影响,全市30所初中阅读教育都在实实在在地行动中。蔡明的积极倡导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年全国闻名的张家港正朝着“全民阅读”的“书香城市”健康地发展。
刘长明:做学生阅读经典的领路人图
刘长明从教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行动,既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编写者,又是引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实践者。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应该从阅读经典开始,可以使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占据了精神与认识的制高点,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1999年9月,景山学校21世纪小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为选好课文、推广阅读名家名篇的阅读理念,他阅读了大量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2005年12月,刘长明参与编写的北京景山学校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在天津、重庆、四川等60余所学校实验使用。为了宣传推广景山学校的语文教改理念,他多次赴实验学校进行交流,既通过上观摩课呈现他的阅读教学理念,又通过讲座及谈话研讨和老师们交流阅读推广中的实际问题。
2010年5月,刘长明出版了个人专著《我教名家名篇》,集中阐释了他的阅读理念,并结合具体课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做了细致的说明。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刘长明送走了一个个毕业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坚持通过“四个阅读圈”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包括课内教材名家名篇课文、课内附录的名家名篇、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自己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积极性,刘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名家名篇的熏陶感染下,学生善于不拘形式地描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式活泼多样,语言富有文采。
2011年,刘长明应邀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文学院“儿童文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顾问,和广大教师一起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活动。刘老师常说:“名家名篇与经典作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用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让他们的身心在有趣的、精粹的名家名篇阅读中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底’,我愿做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的领路人。”
童喜喜: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童喜喜用阅读推广的行动把“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公益人”两个角色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1999年,童喜喜用一笔稿费资助了一位失学女童,从此走上教育公益之路。2003年她以童书《嘭嘭嘭》稿费资助了3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2004年,童喜喜赴山区小学支教时,发现了农村儿童阅读的匮乏。支教结束,她与一起支教的好友李西西开始自费购买各类课外书3000余册赠送贫困儿童。2008年,童喜喜创作“灾后心理关怀小说”《亲亲e家人》,将该书稿费捐赠汶川灾民,又购该书数百册寄赠灾区孩子。
2009年,童喜喜加入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要行动的新教育实验。在3年多的时间里,她走进200余所学校,面向学生、教师和学生父母作了数百场阅读推广讲座,写下了教育报告文学集《那些新教育的花儿》。她把这本书和中国首部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童书《影之翼》的首印稿费全部捐赠给新教育,资助师生购书、协助学校图书馆建设。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在行走学校中她敏锐地发现父母在教育中的缺失和阅读在家庭中的缺失。她感到,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没有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教育是难以成功的。2011年底,她发起了“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2012年,以该项目为基础,童喜喜创建了新父母研究所。她以义工身份全职担任所长,并捐赠自己全部积蓄32万元,组建起专职研究推广团队,全力以赴做起了阅读推广工作。
童喜喜身体力行,半年中在全国各地开展阅读推广公益讲座近50场,直接听众近4万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新教育种子教师计划已吸纳全国各地93名钟情阅读的教师,在近5000名中小学生中推动教室内的阅读。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在近30个城市组建工作站,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在网上汇聚近两万名父母,以萤火虫讲座传播亲子共读的理念与方法。新露特教阅读项目则面向残疾人群,该项目研发的“聋人手语常用词汇卡”为国内首创……家校共建、城乡联动、强弱携手为特色的阅读推广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是新父母研究的宗旨,也是童喜喜的阅读主张。一个人或许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身为团队一员,她宣布从此捐赠稿费的20%用于推动阅读,与大家并肩前进。在阅读推广的天空里,童喜喜正以行践言,知行合一,振翅飞翔。
常生龙:用读书充盈精神世界
常生龙是一位酷爱读书,又积极推动读书活动的人。2005年获得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之后,他更加努力通过阅读来提升和超越自己。7年多来,他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每年都有多篇读书评论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
常生龙的阅读主张是:“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的视野。一个善于阅读的教师,会把学生带到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让孩子们沉浸其中,自由翱翔。他认为,读书既是欣赏别人,也在挖掘自己;读书使人心灵不死,思想永远鲜活。
常生龙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的领域推广阅读。
作为虹口区教育局长,他在全区学校和教师中,大力推广阅读活动。支持成立以“博学明智,慧己育人”为宗旨的虹口教育系统博慧读书俱乐部。在俱乐部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开展倡导读书活动的演讲,并向全区教师推荐书目,同学共议。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基层,就教师们正在阅读的书籍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向教师赠送书籍。博慧读书俱乐部每年举办上百场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其引导下,很多学校都以课程的形态将阅读制度化。
常生龙在《上海教育》杂志上开设了文化专栏“非常故事”,将自己阅读的感悟和体会,以故事加评论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引发大家深层次的思考。他还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上开设“悦读”专栏,每个月向全市教师推荐一本书,引导、激发大家阅读的欲望。
作为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常生龙利用“上海市物理论坛”在全市物理教师中推广阅读。他还将2012年“上海市物理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阅读,改变物理课堂”,《物理教学》杂志专门对这一主题论坛活动进行了报道,并刊载了获奖教师的部分论文。
常生龙一直利用博客这一平台影响他人阅读。7年来,常生龙在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还会写出三四千字的读后感在博客中发布。这些博文深受博友们的欢迎,很多博友转载这些读后感,并因此而购买相关图书进行深度阅读。每过一段时间,常生龙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为大家推荐一批精选的图书。这些博文受到“粉丝”们争相追捧和转载。
凌宗伟:乡村中学校长的“行读人生”
在基础教育的圈子里,熟悉南通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的人不少。有的是仰慕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头衔,有的是因为他如斗士般反对无视生命的“模式化”的“高效课堂”,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凌宗伟的读书——自己读,带动教师读、学生读,引领素不相识的网友读!凌宗伟一直认为——“读书推动思考,读书改变理念,读书引领行为,读书涵养生命”。
二甲中学有一个名为“‘今天第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沙龙”,就是凌宗伟到二甲任校长不久后建立的,如今已有4年多的历史了。开始的读书是漫无目的的,到2012年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坚持如常了。读书沙龙的活动除了在通州本地颇有名气外,还被北京的杂志《教师月刊》深度关注。
对于行政开支,凌宗伟抓得比较紧,但是在读书交流方面,却从来没有小气过。细数一下,二甲中学教师因为读书交流活动到过的地方,远到北京、福州、西安、成都、郑州、哈尔滨,近的去过上海、南京、常州、杭州等地。
这个读书沙龙成员所读的书,几乎都是凌宗伟个人买来送给他们的。当凌宗伟看到稀缺的好书,不仅会向团队成员推荐,还会在报纸刊物上推荐。不仅在自己团队里赠书,还会在外出讲学的时候带上几本、几十本送给远方的朋友分享。
不仅教师爱读书,学生也爱读书。二甲中学的图书馆就很特别,竟然任由学生自取,也不计较归还的时间。这在中国的中小学里面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凌宗伟读书,有很多追随者,从他博客的点击率就能窥见一斑,截至2013年3月26日,他在“1+1”教育网的博客访问量是87万多人次,南通教育博客的访问量为96万人次。
语文教师出生的凌宗伟从浩瀚的书海中,每天挑出一个小故事,在他的博客上、他加入的QQ群里分享。这些精选的故事,都建立在他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如今已达1426则。他的博客,引人入胜的是他读书工作的日志——“日出日落”。他的读书感悟,常常妙语连珠,发人深思。凌宗伟就是这样:以写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行。他认为,阅读、思考、行走、写作四位一体,不可或缺。
有人请凌宗伟概括他推动读书的做法,他说,“团体推动、网络带动、写作拉动”。
周其星:在童年世界种植书香
2005年暑期,一个机缘让周其星接触到看似简单却意蕴丰富的绘本。新学年开学后,他便开始将优秀的童书带进教室。从此,他乐此不疲地专注于儿童阅读推广与研究。
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他添置书柜,大量购进童书,并把自己的藏书带到教室里,和学生共享阅读之乐。
为突破教材的局限,他努力构建文学的课堂,和孩子一起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绘本教学,还是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他都进行大胆探索。《獾的礼物》、《再见了,艾玛奶奶》、《铁丝网上的小花》等课例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走在路上》、《好狼坏狼》、《神话中的偷窃者》等主题阅读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认为,文学的阅读不应处于静止的平面状态。他带领家长和全班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成功排演了《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七只小猫做苦工》、《星星的孩子》、《大脚丫跳芭蕾》等精彩的绘本剧,成为国内绘本剧阅读和表演的引领者。这些年来,除了将班级阅读搞得风生水起,在推进学校阅读上他也不遗余力。
2008年5月11日,周其星和两位伙伴一起发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努力推进民间儿童阅读公益行动。他们以“童心、爱心、慧心”体现故事家族的核心价值,并以“我是一棵会阅读的草”构成“草籽”们共同的语言密码。
此举不仅开启了深圳本地儿童阅读的新气象,让妈妈们爱上亲子阅读,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学校、图书馆、社区,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目前,除深圳市辖各区外,“三叶草故事家族”还在珠海、广州、上海、杭州、长春、海南、新疆等地建立了分站,影响波及全国一万多个家庭。
周其星还参与研发了“故事义工助力计划”及“乡村教师阅读成长计划”,远赴广西桂林、安徽阜阳、广东汕尾、新疆克拉玛依、黑龙江漠河等边远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优秀童书,还对大学生志愿者及当地教师进行儿童阅读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推广策略的实操培训,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推广阅读之路。
有一本图画书叫《种树的男人》,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常年在普罗旺斯高原上种树,终其一生换来林木葱葱。周其星希望自己就像这个种树的男人,在童年的世界里种植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