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三味”先生
来源:上海教育
普通教师也好,班主任也罢,要想教育好学生,就要做受学生尊敬、欢迎、喜欢的教师。若学生讨厌、瞧不起教师,甚至与教师对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大打折扣。尤其是班主任,怎么管理班级,怎么管理学生,大家都作过不少探索。综合各方经验,在我看来,作为教师,先要给自己明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角色,努力做名“三味”先生才行。
一是要有“长者味”。
就年纪而言,一般教师无疑是学生的长者。出生在前,闻道在先,自然有资格、有能力教育学生这些“后者”,也理应受到学生的尊敬。但长者要有长者的样子,要有长者的风范,不能因为自己是长者,就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甚至仗势欺人,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动不动就“杖打”手心、揪耳朵什么的,或是来个怒吼辱骂、冷嘲热讽式的“语言暴力”。
还有自认为是教师,就不愿从三尺讲台下来,不愿深入学生,只是以威严来唬住学生。或自以为是长者,就可以不理会学生的“招呼”,不理会学生的“辩解”,不理会学生的“自尊”。如此,为老既不尊,何来少者敬呢?
二是要有“知识味”。
教师是长者,学生可能会给予尊敬,却未必会敬佩。应该说,学生是最崇拜教师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 一名知识渊博、学有所成、术业有专攻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虽然常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作为教师,还是要尽量贤于弟子才行,因为要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贮藏好至少一桶水,甚至一池塘水才行。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但要有足够的水平传授给学生足够多的知识,还要有能力、有艺术地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想有足够的“知识味”,不仅要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还应要求自己不断学习。
三是要有“人情味”。
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教师上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教师要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要深入学生群体,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田。
学生为什么会听不进去?学生为什么会打瞌睡?学生为什么会静不下心来?也许教师多从一个正常的“人”的需求角度去考虑一下,说不定就会多几分宽容。 比如说学生上课打瞌睡,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所致,教师不妨上前关心一下,适当让学生休息一会;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不妨找个台阶,让学生不至于难堪等。说话、做事,都有人情味的教师,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受欢迎了,那他的课也必然会受欢迎。
教师倘若有此“三味”,我想他就不愁成不了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不受学生的欢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