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方式去上学
(2013-01-03 06:54:17)
标签:
校园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德国法兰克福有一个很另类的学校,名叫自由学校。这是一个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校。其实国家并没有轻易就认可它。学校跟政府机构打了好几年的官司,一诉再诉,最后到联邦最高法院,才把官司打赢。
这个学校创建于1974年。全校一共有五十个学生,年龄分别在三岁到十三岁之间。十个老师,外加一个厨师。这个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反对权威,提倡独立思考。不分班,没有固定的课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三岁的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跟着十三岁的学生一起学算术。如果哪天有个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他在操场上荡一天秋千也决不会有老师批评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习他想学的东西。玩和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学校没有作息时间表,更没有分数这一说——据创建者的解释是,分数本身就带有权威性质。所以在这个反权威的学校就不应该存在。学期结束时,家长会得到一封很长的信,那是老师对孩子一个学期的评语。
这五十个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组织去阿尔卑斯山春游。整整一个星期全校都围绕这个主题学习。有的孩子研究高山植物,也许就研究到了史前社会。有的孩子研究地理,也许一直研究到板块碰撞。因为出去春游要坐火车,有的孩子研究火车的历史,他或许从蒸汽火车一直研究到磁悬浮。最后他们各自写出一篇文章,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那些三、四岁的小萝卜头力所能及地学习拼写,把春游需要带的衣物行李列成一个单子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发到每个人手里。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个学校招生的对象是三岁到六岁的孩子。学校有一个招生委员会,由一名老师和两名家长组成。通过和孩子家长的谈话,他们最终做出决定,收谁不收谁。这个学校的学费并不贵,基本上是每个德国家庭都可以承受的。
等孩子到十三岁的时候,必须进入正常的学校去学习。所以学校专门为那些十一岁到十二岁的孩子配备了老师,帮他们进入正常的学校做准备工作。
当年跟政府机构不屈不饶打官司的学校主要创始人是个女教师,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碰到电视台有关教育的脱口秀,偶尔也会把她请来秀一秀。因为她的教育观实在是太另类了。最近的一次脱口秀上,主持人委婉地问她,她的学生十三岁以后转到正常的学校,是不是会不适应?她回答说,不管哪个学校的学生,转校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主持人委婉地问,她的学生是不是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她的回答也很另类,她说您的意思是指这个那个奖。这些发奖的机构本身就是权威,我的学生们不会太重视它们。主持人又换个方式问她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什么工作。她很耐心很安静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善良的,有能力养家活口的纳税人。
我一直听得不以为然。我的孩子就是笨得上天入地,我也决不会把他送进这样的学校。我希望我的孩子一学期下来的成绩单上是爽爽气气的分数,而不是密密麻麻三页文字,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推敲老师的微言大义。但是,她最后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有正义感,善良,能养家活口,还能给国家缴税,这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可贵的公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公民组成的。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公民的学校,就是一个好学校。
这个学校创建于1974年。全校一共有五十个学生,年龄分别在三岁到十三岁之间。十个老师,外加一个厨师。这个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反对权威,提倡独立思考。不分班,没有固定的课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三岁的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跟着十三岁的学生一起学算术。如果哪天有个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他在操场上荡一天秋千也决不会有老师批评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习他想学的东西。玩和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学校没有作息时间表,更没有分数这一说——据创建者的解释是,分数本身就带有权威性质。所以在这个反权威的学校就不应该存在。学期结束时,家长会得到一封很长的信,那是老师对孩子一个学期的评语。
这五十个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组织去阿尔卑斯山春游。整整一个星期全校都围绕这个主题学习。有的孩子研究高山植物,也许就研究到了史前社会。有的孩子研究地理,也许一直研究到板块碰撞。因为出去春游要坐火车,有的孩子研究火车的历史,他或许从蒸汽火车一直研究到磁悬浮。最后他们各自写出一篇文章,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那些三、四岁的小萝卜头力所能及地学习拼写,把春游需要带的衣物行李列成一个单子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发到每个人手里。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个学校招生的对象是三岁到六岁的孩子。学校有一个招生委员会,由一名老师和两名家长组成。通过和孩子家长的谈话,他们最终做出决定,收谁不收谁。这个学校的学费并不贵,基本上是每个德国家庭都可以承受的。
等孩子到十三岁的时候,必须进入正常的学校去学习。所以学校专门为那些十一岁到十二岁的孩子配备了老师,帮他们进入正常的学校做准备工作。
当年跟政府机构不屈不饶打官司的学校主要创始人是个女教师,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碰到电视台有关教育的脱口秀,偶尔也会把她请来秀一秀。因为她的教育观实在是太另类了。最近的一次脱口秀上,主持人委婉地问她,她的学生十三岁以后转到正常的学校,是不是会不适应?她回答说,不管哪个学校的学生,转校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主持人委婉地问,她的学生是不是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她的回答也很另类,她说您的意思是指这个那个奖。这些发奖的机构本身就是权威,我的学生们不会太重视它们。主持人又换个方式问她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什么工作。她很耐心很安静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善良的,有能力养家活口的纳税人。
我一直听得不以为然。我的孩子就是笨得上天入地,我也决不会把他送进这样的学校。我希望我的孩子一学期下来的成绩单上是爽爽气气的分数,而不是密密麻麻三页文字,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推敲老师的微言大义。但是,她最后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有正义感,善良,能养家活口,还能给国家缴税,这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可贵的公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公民组成的。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公民的学校,就是一个好学校。
后一篇: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