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学生走向世界的人文之旅

(2011-12-14 05:33:06)
标签:

带学生

走向世界

人文之旅

杂谈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带学生走向世界的人文之旅

W020111130569136288305.jpg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20年来一直为学生免费开办阅读讲座。

 

  推荐理由

 

  樊阳通过公益人文讲座推进学生阅读的一位中学语文名师。

 

  20年,他坚持利用周末在家里开设公益人文讲堂,给中学生讲解文学名著、中西文化史,促使学生阅读名著、关注生活,给学生精神的滋养。面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他用自己的语文课与“功利主义拔河”,为的是学生在经历过中学这一黄金时期后,能养成经典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上海控江路附近一个幽静的小区,每周六晚7点,总有三四十名初高中四个年级的学生静静地聚拢来,轻轻地叩响六楼的一个房门。这扇“房门”,20年里已经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而门后的主人,却始终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中学生。学生们照例围坐在他身旁的椅子上、小板凳上,甚至地上,足足四圈,直到门口。异常拥挤而温暖的房间里,开始两个小时的思想碰撞与精神盛宴!

 

  学生中的一部分是樊阳在上外双语学校的初中学生,更多的是已经考进了全市不同高中的学生,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校生。这场景延续了20年,第一批听课的学生,今年已经36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实践着阅读中建立的理想。

 

  1991年,樊阳从四川大学毕业,在陕西担任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从那时起,他就发现现行的语文教育对书籍阅读的缺失或空泛,便开始进行这样的阅读讲座。1995年底,樊阳来到上海,开始思考怎样让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延续好人文底蕴的积累。于是,从1998年起,樊阳从初二年级开始,将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经典按文明发展的序列依次介绍给学生,与他们一起阅读经典,交流思想,让他们在名著的滋养下成长。在学校里挖不出时间,他就在周六开课;找不到合适场地,就到复旦大学的小花园上课。大冬天,一群穿着羽绒服的孩子围坐在一起畅谈文学。“从秋到春,周周不断,看枫叶烧红,望梨花满园。

 

  讲座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45节中国古典文学课,从先秦文学讲到《红楼梦》;25节西方文学课,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托尔斯泰。学生在三年半的学习经历中阅读古今名著近30部,还有大量的古诗文,给他们的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底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樊阳还带着学生在双休日走出课堂,名曰“人文行走”,到上博书法馆看文字文化;到山阴路感受鲁迅精神;到天蟾舞台看昆曲《牡丹亭》,去文庙讲孔子的一生学《论语》;去苏州河,“剪取吴松半江水”讲鲈鱼之思;去绍兴,重温陆游、鲁迅的人生;在西安,为学生重塑唐诗的辉煌!他还与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交流读书心得。他经常会贴一些自己搜集来的时文让学生欣赏,学生们在里面交流阅读心得。这样,“讲座+行走+网络”三者就形成了“人文阅读讲座”的立体推进阅读的学习网络。

 

  目前,讲座已在学校支持下利用教室,有近80名学生和年轻教师参加。学校以樊阳领衔,多位教师参与,成立了“人文阅读工作室”,中小学初步形成经典阅读的阶梯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从阅读收益。不少慕名学习的教师开始在自己身边尝试,如珠海的“养正学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读书感悟

 

  打开一张新的书页,火车也开始启动,晨曦中,车窗外风景一片片向后退去,一页页书也随车箱的轻摇微微颤动,仿佛心的轻轻叹息与交流。这是从大学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每年的假期总是在出行中,而出行的伴随总是手握一卷新书,开始一段人生新的旅程。

 

  这也成为我读书最向往的情景,仿若打开书页,人生的列车就像从一个小站开始起动,眷恋不舍却又满怀深情渴望。一本好书就像一次绝佳的旅行。久不读书,如同沉寂在莫名的小站,不知前方与来路。长此以往,变成一架腐坏的躯壳,那将是怎样的悲哀呢?

 

  年轻时仿佛行驶在广阔的原野,前途时而光明一片,时而不知所措,时而沉醉在追赶的豪情,时而停滞在空虚的迷惘。于是,书籍是你不可或缺的伴侣。特别是长篇巨著,如果你走进那个世界,你会幻化为主人公,经历人生的悲酸苦辛,跨越时代社会的急功近利,你的心灵自然变得厚重沉稳。想起大学时代一次次面临心灵的深渊,因为有书,我停驻片刻,就知道该驶向哪条股道。工作后,面对不对口的专业,我打开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蒂博一家》;面对“下海狂潮”,学校空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晚上自己办公室的孤灯,我打开了萨特的《自由之路》歌德的《浮士德》……

 

  “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这两者的权利!”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走出了心灵的低谷。我的人生列车重又开始启动。我发现学生不是厌弃文学,而是接触真正文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是真诚交流的氛围缺失让大家以为阅读就是作题。当我帮他们打开一扇阅读的窗,生命的阳光就照亮阴湿的角落。那阳光就是文学名著,就是富有生命力活泼泼的时文。从此,讲座伴随我的生命历程,书给与我也给与我的学生,让他们的心与古今大师的心交融!

 

  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所成时,你会发现身处高原,一个新的人生困惑期向你走来,人生的列车是否停靠在这高原小站?尽管你已拥有一片不小的天地。我打开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打开《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弗莱雷“教师是文化工作者”的思考给我深深的启迪,“人是未完成的有意识的存在者”“教师是文化工作者”,那么教师就应既是反思者也是行动者,用知识与技能赋权于学生,清楚于社会的问题与未来可能性,不仅关心个体的成就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批判性地阅读世界,在必要时有改造社会的姿态与能力。

 

  车站的小憩,书页的翻转,列车的运行,人生的新境界在此不断发现着,发现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