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例论据使用九忌

(2011-01-31 07:44:55)
标签:

事例论据

使用

九忌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事例论据使用九忌
1、一忌张冠李戴,不符事实。

作文当中所引据的历史事实,涉及到人名、朝代、籍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不可虚构不可更改的,一旦出现半点错误,那么所列举的事实可信度就不高,所论证的观点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例如辛弃疾本为宋代人士,而学生却把他弄成了唐代人士;本来是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后遭到贬谪,但学生却记成了韩愈;苏洵苏轼乃父子二人,而学生却误认为是兄弟二人……

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在每次阅卷时都能碰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准备一个素材本,做好笔记,考前流览一遍,强化记忆,切莫张冠李戴。

2、二忌记叙过多,淡化文体。

有些学生在开始提出一个论点,再记叙几个故事,采用记叙文的写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具备,而这记叙的内容恰恰淡化了议论文的文体。议论文中的事实到底如何运用才切合议论文文体的要求呢?诀窍就是少记多议,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叙则选取与中心论点相关的内容,一笔带过,抒情性、描述性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描写最好少用。

【案例】学生列举居里夫人来印证“淡泊名利”这一观点,叙述如下:

一位记者想要采访两次荣登诺贝尔领奖台的居里夫人,他来到乡下的一个渔村,看见一位光着脚坐在门口的妇人,便走上前向她询问居里夫人的住所,哪知那妇人一抬头让记者惊呆了,她就是他要采访的那位曾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强人。

【案例反思】这个例子就犯了记叙过多的毛病,这样表述完全是记叙文所特有的,用在议论文中,则淡化了议论色彩,其中人物行踪的叙述,人物神态的描绘较细致了,而且行文顺序是按照文稿上的报道原封不动地引用过来的,缺少变通。

【案例修改】淡泊名利是居里夫人对荣誉的淡然,对科学的执着。能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多么荣耀!然而两次荣膺此殊荣的居里夫人并没有被这至高的荣耀冲昏头脑,她将奖牌送给孩子当玩具,自己则来到乡下渔村攻克新的科研难题,有时甚至光着脚坐在门口,感受明媚阳光,冥想科学奥秘。难怪一位采访她的记者见到她时惊诧不已!惊诧于女强人追逐知识的脚步不被荣誉的光环所羁绊!惊诧于女强人对科学的那份朴实的执着!而人们敬仰她不正是因为她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吗?

【点评】修改内容中有中心句,且叙议结合,避免了照套的弊端,同时也强化了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当然,还可采取先叙后议的形式,记叙内容只用两三句便交代完毕,再加上切题的评析,就更完美了。

3、三忌举例欠当,不合论点。

文中列举的事例所揭示的抽象道理一定要与中心论点相一致,否则,材料与论点脱节。

【案例】学生在论证中心论点“弯腰亦是一种智慧” 时运用了牛根生的例子:

生命的负载过多,勇敢的弯曲,卸下那份多余的沉重,迎接你的将是朗朗晴空。今天没人敢轻视曾经那个出身贫寒的他,也没有人指责他曾经那段污浊的过去:20年前,他为了哥们义气动手打人,被送进了班房。20年后,他勇敢地弯腰,放下曾经的卑微,卸下曾经的污浊,几经磨砺,他成功了,他坐上了中国蒙牛集团老总的位置。他就是牛根生,一个新时代的人物。他的人生之路愈来愈宽广,面前的天空愈来愈晴朗。

【案例反思】本段在论证过程中有分论点总领此段,且叙议结合,段首段尾相呼应,结构安排很好,但此例与中心论点不太吻合。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坐过班房,无异于在自己的人生之旅涂上了黑黑的一笔,出了班房本来就是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又何谈“弯腰”?面对自己的污浊,怎能用“勇敢”“卸下”来评定?弯腰恐怕是无奈之举。所以,此例初读似乎合题,但仔细一想,颇觉别扭。

其实,有学生还列举岳飞、谭嗣同等人的例子来论证此论点,很明显是不妥当的。在屠刀面前,弯下腰身,丢掉骨气,固然可以,但我们几千年来颂扬忠烈之士的铮铮铁骨岂不是多余的了?

4、四忌堆砌事例,分析太少。

这种现象不太多见,它往往与记叙过多、淡化文体的毛病相伴相生。学生列举三四个事例后,再在最后进行两三句总评,这就流于“以事服人”的逻辑中,而非“以理服人”。其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论证,或者根本无话可说。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在理解事例的过程中,根据中心论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表述时采用因果、假设句式进行分析推理,就无大碍。

5、五忌事例丰富,逻辑混乱。

【备注】事例本身间的逻辑关系很多,如时空、程度、范围等,一般按照由古及今、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浅到深、由中国到外国的顺序安排事例,同时,事例间避免出现交叉现象。

6、六忌事例平淡,典型性差。

有的学生在论证中心论点时的确采用了事例论证,但所举事例普通平淡,不够典型,难以以例服人。

学生谈“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判断”的话题时,有人以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为例来进行论证,以“我曾经”“我班有位同学”开头,此种例子可信度不大,说服力不强,最好不用。

7、七忌材料陈旧,没有新意。

当然,自恢复高考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的中外名人差不多全被用遍,其中许多名字都成了议论文中的座上客,总在必请之列,文学界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司马迁、苏轼;政界的秦始皇、刘邦、项羽、唐明皇;军界的李广、张飞、关羽;外交界的朝非、苏武;科学界的张衡、祖冲之、牛顿、居里;企业界的比尔·盖茨、李嘉诚;娱乐界的明星,还有那些对中国历史成败有决定性影响的女性们(吕后、武则天、慈禧、杨贵妃等),他们的事例都被学生们用烂了,故而文章读来毫无新意。湖北省08年高考阅卷有了新动向,选用历史上的名人作论据,已经不太受阅卷老师亲睐了,故而此类论据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建议少用为佳。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是不写一提笔就能想到的事例。

二是旧例出新意。如“司马光砸缸”的例子,有个学生在论证“变则通”这一观点时,就翻出了新意。

【案例】司马光眼见伙伴落入装满水的大缸中,他不是让人脱离水,毕竟他那时还很小,水缸太深了。他只知道只要人不被水淹死,伙伴就有救了,于是他拿起了那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头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伙伴得救了,司马光也被历史铭记。他的玩伴们没有变通一下,故而没有被历史铭记。

【案例点评】此例收尾评价虽不完美,但将旧例推出了新意,一般人总用此例来论证‘机智“一类的话题,而此处用来论证“变则通”,扣题准,角度新。

同样是大家用烂的例子,但由于选择角度有异,所选句式不同,也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案例】谈“心灵的回归”这个话题,学生列举陶渊明的例子进行论证。内容是这样的:

陶渊明在宦海中几经沉浮,最后悄然隐退,种五柳,徒四壁,读诗书,嗜琴音。并没有消磨高雅的兴致,官场的块垒并没有筑起决堤的怨恨,因为他得到了他最想要的东西——回归心灵深处,寻到了梦想中的自由。

【案例点评】此例最大特色在于对旧例的巧妙转换,此例一般用来论证“淡泊名利”,而本文则转换到“心灵的回归”上,转得灵巧、有新意。另外,在讲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时主要选取了三字句,语言文白夹杂,颇有韵味。

三是将视线转向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电视、报纸、杂志中提到的最近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收进素材本中,这些事例真实而鲜活,运用到文章中,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

8、八忌论述欠佳,扣题不紧。

列举的事例本来与中心论点相合,但由于论述不到位,分析评价欠佳,事例摆在文中就很浮,扣题自然就不紧。

【案例】学生是这样论述“只要有耐心,危机就会变成转机”这一中心的:

希腊著名演讲家德谟克利特,患有先天性口吃。他说话都很困难,找工作四处碰壁,但他相信自己能走出这场危机。于是,他每天清晨在爱琴海边含着小石头练声。没几天,他的舌头就被磨破了,嗓子也哑了,但他仍不放弃。五年后,他终于登上了雅典的讲坛。

德谟克利特正是用他的毅力赢得了命运的垂青。

【案例反思】此例评价不多,关键词闪现频率太低,收尾与中心论点扣得不紧。中心论点主要谈“耐心”在“危机”转换为“转机”中的作用,而本例论证部分却无词句与之照应。

【案例修改】希腊著名演讲家德谟克利特,患有先天性口吃。他说话都很困难,找工作四处碰壁,但他相信自己能走出这场危机。于是,他每天清晨在爱琴海边含着小石头练声。没几天,他的舌头就被磨破了,嗓子也哑了,艰苦的磨练并没有吓退他的耐心,相反,在度日如年磨练中,他的耐心释放着超强的魅力。五年后,他终于成功登上了雅典的讲坛。

在自身缺陷影响着途发展的危机中,德谟克利特用他超强的耐心搬开了人生的挡路石,最终化危机为转机,赢得了命运的青睐。设若当初他仅有的一点耐心被困难消磨殆尽,那么,他也许永远蜷缩在危机之中无法自拔。显而易见,是耐心让危机变成转机。

【点评】修改稿重在闪现关键词“耐心”,并且用假设论证来辅助阐明“耐心”的作用,尾句紧扣中心。为避免岔开话题,就把“放弃”二字删去了,如果中心论点是“放弃”,那么论证时点题的关键词就是“放弃”了。高考议论文中心词的闪现十分重要,老师不可能有过多时间来品味,大多一扫而过,议论文将意思说明白就行了。

9、九忌视野狭窄,事例单调。

有的学生在论证时,全文要么只列举娱乐界的事例,要么只列举体育界的事例,事例虽然不少,但太过单调。这如同一桌菜,全用萝卜做食材,有萝卜丝、萝卜片、萝卜丁,有炸的、炒的、炖的、腌的……只是做法不同而已,吃来乏味。这样的文章读来也单调乏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