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在窗外》

标签:
读书学校在窗外台湾黄武雄杂谈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读《学校在窗外》
http://www.bnubook.com.cn/bookpic/200961210281658441.gif
作者黄武雄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精致,无尽的视野,像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想象世界逐渐与真实世界合二为一。
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线索,深入人存在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大江健三郎从他自身和儿子光的经验说明,为了与世界联结,与世界互动,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孩子到学校,最主要也就是打开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所谓联结,不是肤浅的人际关系,而是把孩子的主题经验与不同时空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向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延伸,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在学校,孩子必须发展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之时,能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与世界真正联结。
今天的教育,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作为人的原始旨趣维生,互动,创造三项中,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那么互动就是学校应该主要做的了。从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出发,孩子自然会发展出他的维生能力,也会延伸出丰沛的创造能力。
知识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未受教育的人,他虽然对周边生活有深刻经验,但他的经验世界狭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这也使他的内在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能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学校里教的知识是人们千万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精华,是一套有系统的套装知识。已经经过抽象化,普遍化的处理,套装知识的内容,看不到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与故事,学习者不易拿自己的生活经验,拿自己的思维经验,与所学的内容相互印证。
学习者把绝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学习套装知识的抽象内容中,无暇去探索,去累积丰富而具体的属于她自己的特殊经验,以此印证套装知识中抽象内容所代表的普遍经验。学校又不能协助学生去联结这两种经验,学生只好一知半解的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堆里。长此下去,思维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也是百余年来,知识与真实发生严重断裂的主因。
如果学校教育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验证,不断修正;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那么学校教育便完成了它的功业。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任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仁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竞争在于替未来谋生铺路,规矩则为了驯化。经验不经过印证,不经过批判,对学习者而言,便产生不了新的知识。
学校在窗外,教育要开放,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生活一样。教育在校外。探索未知的世界,创新经验世界。
学校之外,才是教育的本源,走出学校,才能让教育更加完美,学生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