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妙小语拾萃
(2010-08-24 07:35:07)
标签:
教育精妙小语拾萃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教育精妙小语拾萃之三十三 ――阅读的意义
161、阅读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摘自朱永新《读书改变人生》)
162、阅读的实质
阅读是让读者进入读物,获得情感纯化,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起起伏变化、同悲同喜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智慧启迪,增长知识,扩大阅历,丰富人生体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越来越趋近于理性与正确的过程;使读者在心灵深处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代表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理想和追求实现认同、积淀的过程。
(摘自2004年第一期《人民教育》唐建新《迷失在功利中的阅读教学》)
163、读书是拥抱理想的一条捷径
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叶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以书为友,与书为伴,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
(摘自2004/1《师道》钱海荣《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164、余秋雨谈书籍的功劳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摘自2004年3—4期《人民教育》P67)
165、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摘自2004年第11期《人民教育》沙柳《一生需要光明,阅读改变人生》)
教育精妙小语拾萃之三十四 ――感悟读书
166、蒋子龙谈读书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摘自2004年第11期《人民教育》沙柳《一生需要光明,阅读改变人生》)
167、教师应有的阅读习惯
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
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
四读写中学生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
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真正的教育理论,永远不会过时。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取代的过程,人文学科的价值是不可能过时的,不会被取代的。《论语》里也有新课程理念,教学相长即师生共同成长等。那些高深莫测的读不懂的书籍,是伪专家写的,看不懂就不看。
(摘自2003/12/4《读书周刊》李镇西《教师应有的阅读习惯》)
168、让阅读成为冲击
如浪花冲击海滩,每一次阅读是一次冲击,是对思维、情感的一次冲击。让僵化的、落后的东西受到一次次刷洗,让思维总处于年轻态。这样的阅读,真可以使你一日千里,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摘自2003年12月18日《读书月刊》卜之《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冲击》)
169、读书在现代的作用
读书在现代既具有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的功利性,又有消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回归自我心灵世界的非功利性。
(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天津教育》汤正康《与校长、教师谈读书》
170、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的智慧。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教师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法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是可以嗅到花草芬芳的知识王国。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流连忘返、身心陶醉呢?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呢?(摘自2004年第一期《人民教育》王云洁《智慧带来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