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考的备考复习建议(转载)
(2010-04-18 09:31:42)
标签:
新课改高考备考复习建议陈小鹏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立足课标,把握方向,有效复习
——新课改下高考的备考复习建议
2010年高考,全国将有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和陕西五个省市又将开始它们新课改启动以后的首次高考。由于新课改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要求不同,新课改下的高考试题将和以往的大纲卷试题有着较大的出入。那么,面对课改后的“新”高考,师生如何复习备考,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
1.做足课标文章,把握三维目标
新高考必然与新课标互相呼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想搞清楚新课改下的高考和原来大纲下的高考区别有多大,区别在哪里?我们首先知道新课改到底改了什么,怎么改。
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二是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三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因此,和以往高考相比,新高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意识和素养的全面考查不会变,故复习备考要紧扣这些基本要求;同时,新高考备考在视野、目标、任务、路径和策略上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探索。
首先,新高考和以往旧大纲下的高考相比较,是“形不变而神在变”,即高考科目、题型题量、试题难度变化不大,但命题思路、试题灵活度及开放度和某些学科的题型有变化。所以,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当地发布的2010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钻研新高考考试大纲。其次,要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巩固探究学习成果。既要探索新课程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途径,精选能够体现新课程的人文主义精神、落实科学探究理念的例题和练习题;又要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以教材各模块为线索,摸清知识脉络、搭建知识结构、树立多元和开放意识、重视各学科出现的新问题。
2.制定备考策略,加强备考效果
新课改高考的试题特点就是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试题的灵活性在增加、新题也在增加,因此,可以制定六字备考策略,即“放活、限难、求新”。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下,原来惯用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就要失效,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切勿大量做题,必须有选择性的做题,做那些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试题。应当注意,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未必在考场上能发挥作用,要学会迁移,学会探究。由于试题的情境设置、题干的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偏题、怪题将很难在新课改下的高考试卷中找到,中档题应成为师生复习的首选。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加强复习效果,一方面,建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抓好基础。新课改要求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综合、创新、探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支撑,做再多的题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新考题要考查同学潜在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其灵活度和创新性在增加,所以教师应把考试大纲吃透,然后教育学生高考考什么(考试范围给你划定了),怎么考(它出什么题型、出多少道题),怎么答(评分标准都说的很清楚),并按照这个规则,明明白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3.重视复习细节,把握备考技巧
细节决定成败,所有备考的细节都不要轻视。
首先,对每一次的模拟考试,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也不要满不在乎。要督促学生查缺补漏,把知识、能力的基础牢牢夯实;要搞一些综合训练,搞一些知识的拓展延伸;从从考试和联练习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还有就是要适当调整生物钟,特别是过了五一以后,离高考只剩一个月了,应把学生的生物钟调到和高考各学科考试的时间相吻合的地步。
其次,高考拼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心态。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复习当中只关注了知识、方法、能力,而忽略了心态的调整,往往到了关键的时候,真正让你上“战场”了,反而心力憔悴或者心态不稳导致发挥失常。
再其次,要重视备考技巧、考试技巧。复习时让学生做到“三要”:要看你最重要的那本书或者最重要那本复习资料;要做一定量的题目,做完以后要反思,力求触类旁通;要把时间合理分配,在合适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同时做到“三不要”:不要钻那些偏题、怪题、难题;不要打疲劳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基本不考的,不花冤枉时间,每年必考的,一定要把它吃透,隔年考的,适当关注一下,这样可以节省我们备考时间,提高效率。
原载《中国教育报》
河北省吴桥县吴桥中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