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字化”教育
(2009-12-01 16:47:46)
标签:
“数字化”教育杂谈 |
分类: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
中国的“数字化”教育
当前,我国的科学发展如火如荼,教育改革风风火火,无论是高考方案还是校长实名制推荐,都让人耳目一新。教育制度,依旧岿然不动,千年徘徊,只能是民族生命的沉陷。
数字,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是先进领域的标示。如今,它已经被教育部门应用的淋漓尽致,用学生的成绩分数,来考核量化老师,这合理吗?我想答案显然是不合理的。我可以大胆的说:数字量化说明不了教育的发达,只能将教育引向失败。这不仅因为教育传递的是生命的信息,更是心灵的唤醒,关注学生情感与人格,关注学生心理期待,应该促进学生生动和谐全面自由发展,这些用数字能量化吗?
现在的教育是过分崇拜分数而忽视人的情感;过分注重现实而缺少终极关怀;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漠视了人的个性;过分强调精英意识而缺失了平民价值导向。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能够永传不灭。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找寻精神家园的冲动,调整着自己的教育轨迹。
教育的重要原则应当是使学生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可现实的教育是教师过分的追求学科分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创造性受到压抑,伦理性受到剥夺,已经使现在孩子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由厌倦生活到厌倦人生,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教育结果。看看芬兰国家,有学校评价,但没有教师考评。芬兰政府认为“教师是知识分子、教育的专家”,所以“检查个人能力、进行等第划分,对作为独立的职业人的教师是不合适的”。
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快乐,快乐学习。但是,学校从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考核教师,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从社会调查结果来看:社会压力最大的学生,其次是教师。数字成为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和杠杆,老师为了追求高分数,题海战术,重复训练,让学生不堪重负,思考力锈蚀.
是不是想有学生自杀,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做种子,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
教育是一个慢活,在缓慢的过程中,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可我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