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底两万里》感悟
(2009-10-31 20:10:29)
标签:
读书凡尔纳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康塞尔鹦鹉螺号感悟杂谈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在幻想中旅行
---读《海底两万里》感悟
我看了许多书,其中一本《海底两万里》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这本书非常有意思,我两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讲的是:阿尤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枪手尼德为了抓海怪竟被潜艇鹦鹉号的舰长尼摩软禁,并开始惊险的海底之旅……
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独角鲸的大怪物,他(阿龙纳斯)接受了邀请并参加捕捉行动,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康塞尔)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来得知这只惊动一时的独角鲸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这潜水船是一位叫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其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途径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然后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稀罕的海生动植和水中奇异景象。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是,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却又知识渊博。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宇宙飞船的升空、太空人在太空中艰难的行走使我们万众欢呼、激动万分。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掌声留给能在海底自由行走的“海底人”。太空的行走与海底的漫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太空的艰难行走解决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海底的自由漫步则要解决“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十米的水深需要人承受一个大气压,而数千米的水深则需要承受数百人大气压,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则有11034米深。以现代潜艇为例其一般潜水深度为300米,最大的潜水深度则仅达1000米,超过了这一潜水深度,潜艇的钢板就可能被海水的压力挤垮。所以我们完全应该把最精彩的掌声献给那神奇的潜水服。
鹦鹉螺号的破冰之旅也堪称一绝。超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曾令举世震惊,而鹦鹉螺号却能破冰前行。现代的潜艇只有前苏联的台风级潜艇能够突破阿拉斯加的冰层,而破冰船破数几米厚的冰层时,破冰船就得用它坚固的船首猛烈撞击几次,才能把它们撞碎,而每撞击一次,它只前进约三分之一个船身。鹦鹉螺号实在是一个天才的作品,一个神奇的怪物。
鹦鹉螺号战胜飓风、最后被大漩涡吞没是书中不够精彩的地方。对于飓风潜艇只要下潜到水下几十米深,飓风对潜艇就无丝毫影响了。鹦鹉螺号在挪威之西被大漩涡吞没在地点的设计上不太理想,如果把它出事的地点设计在美国之南的百摹大魔鬼三角区则显然更为出色,但书中的这点瑕疵并不影响该书的科学成就。
儒勒•凡尔纳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作者简介:
儒勒•嘉布什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他。这次以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告终的旅行换来的是更为严格的管教,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性。当然,蔚蓝色的大海在心中的形象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1847年,他被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但繁华的巴黎却激发了他对戏剧的狂热。1850年末,他的第一部剧作发表了。凡尔纳的父亲得知儿子无意继续攻读法律后大发雷霆,决定断绝经济援助。从此,年轻的凡尔纳不得不靠写作来赚钱,维持生计。
第一本书就是有名的《气球上的五星期》》(Cinq semaines en ballon,1863),连着16家出版社都极有谦让精神,表示想把这本挣大钱的好书让给其他同行。 凡尔纳气疯了,一边吃涮羊肉,一边骂那些出版社眼睛长脚跟上了,然后顺手把稿子塞火锅下面点着了。幸好他妻子眼疾手快,把稿子抢了出来,送给了第17家出版社,这才有了后来大把的版税。《从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1866)和《海底两万里》(20,000 lieues sous les mers,1873)小说大获成功,成了畅销书,在欧洲大受欢迎。凡尔纳也成了一位富翁。1876年,他购置了一艘大游艇,开始环游欧洲。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1905年出版的《大海的入侵》(L'invasion de la mer)。
凡尔纳的作品,不仅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兼有科幻小说和探险小说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它们既体现了人类渴望自由翱翔的梦想,又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因而使具有特色的幻想变成了科学的推理和预言。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
教宗利奥十三世1884年接见他时曾对他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儒勒•凡尔纳于1905年3月24日失去知觉,25日晨8:00去世。
世人对凡尔纳的赞誉
“潜水艇之父”:“凡尔纳是我生活的导演。”
俄国宇航之父齐奥尔斯基:“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法国院士利奥泰盛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