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的教育感言

(2009-08-27 20:53:07)
标签:

杂谈

林格

感言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林格的教育感言

教育之困

1 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2 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3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4 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

5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6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7 中国的复兴与再度崛起,最主要的不是开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是有效开发开发中国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想象力资源。

8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9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回归教育的纯真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1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2 修炼自己的教育态度,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3 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软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4 无声的行动有时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5 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不满了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6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7 孩子需要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8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在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9 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种,可以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在见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灵也有来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

10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11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既有远大美好的想望,又有适当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标进行激励,求得目标的实现。

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

1 当前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正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2 善良归根结底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

3 改变教育,其实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

4 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和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5 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6 要培养自信,首先应该乐观自强,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

7 一个人如果有某些缺陷或者不足,应当接纳自己,相信事情都是分两面的,并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乐观的面对生活。

8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9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勇者,恐怕未必是对垒中怒形于色、张牙舞爪的一方,而是沉着智慧、决不放弃的一方。

教是为了不教

1 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胜过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教育。

2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3 只要能选择好的角色,就可以实现能量转换,把能量以不教而教的方式传达出去。

4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关系。

5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

6 教育事业如心灵芬芳,一朵玫瑰是不需要布道的,她只是散发着芬芳,芳香就是她的布道。7 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这时候如果能顺应每个孩子“想好”的天性,那么,教育就能出现神奇的效果。

8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要,是建立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1 给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

2 孩子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3 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

4 自尊,隐含了发愤图强的密码,只有自尊得以保证的人才能积聚无比强大的精神能量。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

1 把拥有知识本身当做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2 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3 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为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是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4 爱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固有的必须趁着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即使一样去培植,还是会凋零。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1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

2 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起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

3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熏陶)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

4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为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是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5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

6 从认真做事开始,再以认真做事结束,牢牢锁定目标,才能画出圆满的句号。

7 孝道的价值不在于启发觉悟,而在于行为。

追求教育的幸福

1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灵魂的香味。仅有物质的满足是不够的,人的生活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仅有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是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还要有灵魂层面的追求。人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灵魂。说一个人是高贵的,就是指他在灵魂意义上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价值观;教育者是高贵的,因为教育者的价值指向是改变人的灵魂世界。

2 幸福是一朵三瓣花。

第一瓣是“有人可以拥抱”。不仅仅是指爱人,也不仅仅是指知己,而是一种永恒,是生命相随的信念。

第二瓣是“有事情做”。人应当在某一种价值的引导下做正确的事情,教育正是一件令人如醉如痴的且正确的事情。

第三瓣是“有些想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些想望或者洗剂,只有前路才能让一个人精神焕发,即使是望梅止渴也比浑浑噩噩更显生机。

3 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不能回避的是,这种感觉必须建立在一种平衡之上。人的痛苦大多数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而实质上,人的幸福的源头恰恰只是----创造并拥有、珍惜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想要”的东西是外在的,是欲望的,“需要”的东西是内在的,是真切的。前者让人迷茫,后者让人幸福。

人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徘徊是,幸福感就渐渐消逝了。

教育者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自由生长并臻于美轮美奂的基础上的,泰戈尔说:“不是棰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

4有人说,我们的脚步太快,以至忘记了思考,结果丢失了自己。更加可怕的是,我们一直陷于思考之中,却经常忘记看去感受,感受爱,感受人情之美,感受命运带给我们的欢乐……

因此,就感到迷茫。

没有把握问题实质的思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仅徒增了因为得失权衡而导致的麻烦而已。

而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生命价值,却因此散落在了指缝间,散落在了岁月长河里,一去不复返。我们经常在问“为什么?怎么办?选择还是放弃?……

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们只知道问“为什么、怎么办,而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没有搞清楚,谁又能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呢?而究竟是什么呢?除了敲定概念以外,最为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做,用身体去体验。

99%的问题,当你确实搞明白“是什么”了,“为什么”、”怎么办”实际上已经迎刃而解了。

人生苦短,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记得陈道明说:“人活得简单就是高级”。意味深长。

只要有时间,走弯路倒没什么。

而我们的问题是,做正确的事情,还是如何正确地做事情。

5著名作家余华所著的《兄弟》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导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很少。

我想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这个窄门是从内涵方向出发,探索教育之根,实现不教而教,把家长、教师和孩子从根本上解放出来。

中国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中国的事情都是自下而上进行变革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是我们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是令人欣慰的。

7 教育的用并非“小用”,而是“大用“。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62年7月18日做的一个演讲中,就曾引用了《庄子·逍遥游》的一个“无用之大树”的段落。

庄子所谓“无用”之”用”,至大的”用”寓于”无用”之中的思想,对海德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海德格尔在后期著作中也多出阐发了”用”的思想,当然也是指”大用”,是”存在”对人的”占用”、”使用”。

《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说了两个无用的东西,一个是大葫芦,因为其大,反而不能装东西,看似个无用的东西了,可是你若把它系在腰上,却可以借此漂洋过海;还有一个长满瘤子的参天大树,似乎成不了栋梁之材。可你若是把它留在旷野里,却是个乘凉的好去处。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美哉,书卷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