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更新,教师何为?——《学习的升级》读后感之二

标签:
读后感樊登读书教育时评学习的升级 |
分类: 书香碟影 |

(二)“学习场景”方面,作者分类介绍不同学习场景,以及未来如何有目的地将学习场景与技术结合。
有史以来,人类的学习场景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学习效果最佳的学校和教室都包含了上述这些空间的某种形式。
1.营火:一对多学习模式。通常是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传统的线下授课、公开演讲、讲座,以及目前线上的音频视频知识服务,就是典型的营火场景。
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如今因为技术使得人们能以数字和虚拟方式体验以学习为目的的营火。比如当前通过微信、直播、云课堂或云会议等线上营火。使用得当,有助于打破地域阻隔和人际界限,实现线上共享。这种一对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重塑教育中并不意味着被摒弃,而是要进一步探索确保在用传统方法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而不是让他们昏昏欲睡。
1.
—很欣慰这种方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基本属于常态了。比如日常的多形式小组学习以及各类线上、线下非正式群体的阅读、探究类活动开展等。
3.洞穴:一对一学习模式
洞穴,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给人安静、隐私和独处的空间。在洞穴里,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写作、编程、研究、学习、思考,以及反思他们从其他空间所获得的信息。洞穴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当我们需要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时候,能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图书馆的角落、咖啡馆里带着耳机的读书人、公园里独自散步的人,他们通常是在阅读、写作、研究,或者沉思,这种学习场景就是“洞穴”。
——对于洞穴式学习模式,我个人认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如何评价独立性学习效果的问题,尤其是线上学习,独立的学习、思考空间,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如何得以过程性建设和激励,而不是等到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一切都来不及了。这应该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山顶式学习是一种比喻,应了中国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作为教育者,山顶式学习模式要时刻穿插在学习全程设计之中,甚至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之中。再如如今的创客文化等基于科技带来更多动手实践探索的便利,如何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创造者,应该是传统学习的升级之一。
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挑战式学习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相处一个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与当前学习的课题有关;第二个阶段将问题分解为一连串的具体问题,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使他们感觉问题与自身息息相关(如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可能遇到些什么障碍,我们又将如何解决?所有这些计划可行性如何?)第三个阶段制定并执行行动计划。
……限于篇幅,对后面两章关于“未来学习三要素”和“技术助力学习的升级”不做介绍。有兴趣的你一定会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悟点。
总之,不管是科技还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都是为了找到更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学习的升级》一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