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更新,教师何为?——《学习的升级》读后感之二

(2020-07-27 07:43:55)
标签:

读后感

樊登读书

教育

时评

学习的升级

分类: 书香碟影
学习更新,教师何为?——《学习的升级》读后感之二

                    第二部分   更新学习的操作系统

    我从不教我的学生,我只会提供一个让他们能够学习的环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此部分作者也从三个方面“目的—从被动教育到主动学习;场景从一对多的学习到实践学习;模式从项目制学习到挑战式学习”三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学习目的”方面,作者以下观点值得关注:

    1.“归根结底,重塑教育意味着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的知识转换一种方式教授给他们。教育不应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内容,让他们记住毫无意义的事实,而是教孩子将对这些事实的新的理解与批判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结合起来,最终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新新事物。”

    2.“所有人的大脑都有不同的联结方式,这意味着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某些东西。这就是在教育中依靠标准化模式的最大问题——根本没有标准化(普通)的学生可教”。

   3.“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合作,采用标准本位的多学科呢绒,将其与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并将其转化成学生在社区中能亲身参与的体验。

   ——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将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的知识换一种方式教授给他们。


(二)“学习场景”方面,作者分类介绍不同学习场景,以及未来如何有目的地将学习场景与技术结合。

有史以来,人类的学习场景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学习效果最佳的学校和教室都包含了上述这些空间的某种形式。

1.营火:一对多学习模式通常是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传统的线下授课、公开演讲、讲座,以及目前线上的音频视频知识服务,就是典型的营火场景。

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如今因为技术使得人们能以数字和虚拟方式体验以学习为目的的营火。比如当前通过微信、直播、云课堂或云会议等线上营火。使用得当,有助于打破地域阻隔和人际界限,实现线上共享。这种一对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重塑教育中并不意味着被摒弃,而是要进一步探索确保在用传统方法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而不是让他们昏昏欲睡。

1.    水源:多对多学习模式。营火是指一个专家与多个学习者分享信息的学习空间,而水源,则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拥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人们,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思想,形成多样化的观点。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将水源直接建在学校教室里。美国一些设计极佳的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室,都有意为学习者打造了池塘,并且要求学生在此:(1)分享自己在当前课程中的独立发现;(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发现;(3)获得别人的反馈;4)身兼学生和教师两职;(5)善于利用技术设备。

—很欣慰这种方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基本属于常态了。比如日常的多形式小组学习以及各类线上、线下非正式群体的阅读、探究类活动开展等。

3.洞穴:一对一学习模式

洞穴,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给人安静、隐私和独处的空间。在洞穴里,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写作、编程、研究、学习、思考,以及反思他们从其他空间所获得的信息。洞穴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当我们需要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时候,能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图书馆的角落、咖啡馆里带着耳机的读书人、公园里独自散步的人,他们通常是在阅读、写作、研究,或者沉思,这种学习场景就是洞穴

——对于洞穴式学习模式,我个人认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如何评价独立性学习效果的问题,尤其是线上学习,独立的学习、思考空间,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如何得以过程性建设和激励,而不是等到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一切都来不及了。这应该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山顶这种学习空间的目的是把学习带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只有真正去做,我们才能得到关于自己能力的即时的持续的反馈,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学习新知识、创业、挑战新的项目、攻克新的研究,都是登上山顶的实践学习模式。

—山顶式学习是一种比喻,应了中国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作为教育者,山顶式学习模式要时刻穿插在学习全程设计之中,甚至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之中。再如如今的创客文化等基于科技带来更多动手实践探索的便利,如何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创造者,应该是传统学习的升级之一。


   总之,有意识地设计、创造学习空间,并将其落到实处,是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从长远来看,这也将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三)关于“学习模式”——从项目制学习到挑战式学习

  作者强调了项目制学习与挑战性学习的三个差异:

   相对于项目制学习模式,挑战式学习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取其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各种挑战、广泛使用技术。第一个关键的不同是,在项目制学习中,教师经常制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而在挑战式学习的各种挑战中,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对学生来说,这往往会使整个挑战相关程度更高,从而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认同度和积极性。

   第二个关键的不同在于使用技术的方式。在项目制学习中,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的,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即使用上通常也只是在互联网上收集信息而已。相比之下,在挑战式学习中,技术贯穿了整个过程的哥哥阶段。不仅收集信息时要用到技术,在沟通、协作和提升参与程度时都会一各种方式使用到技术。(比如录制视频、美篇等)挑战式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不再是信息和内容的摄入者,而逐渐成为制造者和创作者。

    第三个关键的不同在于:项目制学习经常受限于能够在课堂或学习环境中完成的想法和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挑战式学习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相处一个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与当前学习的课题有关;第二个阶段将问题分解为一连串的具体问题,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使他们感觉问题与自身息息相关(如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可能遇到些什么障碍,我们又将如何解决?所有这些计划可行性如何?)第三个阶段制定并执行行动计划。

 在挑战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每个阶段都要以反思的形式做书面记录。

 

……限于篇幅,对后面两章关于“未来学习三要素”和“技术助力学习的升级”不做介绍。有兴趣的你一定会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悟点。

总之,不管是科技还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都是为了找到更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学习的升级》一书,值得一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