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再思考——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感(下)
(2018-09-30 08:22:59)
标签:
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李伟胜 |
分类: 书香碟影 |
三、案例剖析:离不开高屋建瓴把握
(一)在文化生态中体会教师的文化使命
(二)从教育视角透视学生成长的天然生态
(三)用专业智慧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生态
在“文化生态部分”,作者站在国际比较视野之下,言明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生态和独特使命。作者倡导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应保持更为自信的文化自觉,理智地辨析、自主地选择我们必须坚守的文化使命。这为我们在选择主题和对待外来文化时的态度和立场。“在自觉承担教育使命时,教师需要采用现金的专业智慧来辨析和选择具体的工作责任。”
在第二部分解析中,教授指出“亲子沟通”专题界定时,班主任要明确“教师不能成为家庭这个群体的生活中亲子矛盾的唯一解决者,甚至是‘拯救’学生家庭生活的“救世主”。同时也指出日常工作中,师生交往占据着班级生活的主流地位,“生生交往”处于自发状态……因此造成的不够专业的两个误区:以自己全身心的爱呵护某些特别的学生个体,引导他单向地理解并服从父母的要求,成为“家庭”这个群体中的温顺成员;要么直接介入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强求家长为了孩子而改变自己,甚至试图“超常”发挥作用,解决影响学生的家庭难题……
——仔细想想身边的故事,以上误区还真是确有存在。作者给出了第三种选择(也是更为专业的选择):就是教师可从学生与家长经常发生矛盾的现象中看到“家庭”这个微观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和家长作为“家庭”中平等的成员一起辨明现状、达成共识,进而恢复本应有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关心。这里的第三种选择,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而参与建设更为和谐的群体——“家庭”,但绝不会轻易越过专业界限充当“救世主”。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定位准了,接下来显性的目标和策略则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这里必然地“将班级和家庭这两个群体同时融合在一起,从而给我们带来了更有价值的启发,即鼓励现身个体同时通过主动交往来建设更好的“班级”和“家庭”,并让这两个群体共同成为促进个体主动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基于此,“教师明智的选择就是理性的辨析学生所处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状态,合理地开发利用其中已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提高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一方面,主动开展同伴交往,参与班级建设;另一方面,主动开展亲子沟通,参与家庭建设。”
在分析本案例的同时,又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三层境界及与之对应的班级发展的三层境界(具体内容略)。作为一线班主任,在阅读此部分内容时,能直观地对应三层境界及自己日常工作中所思考问题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