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再思考——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感(上)
(2018-09-28 21:20:51)
标签:
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李伟胜 |
分类: 书香碟影 |
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再思考
——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感
“从学习共同体到精神共同体”是我近些年在班级建设中一直努力的方向。初读李伟胜教授的“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一文时,被文章开头列举的“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等专业词汇所“阻隔”,只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秋季在班级建设中再次聚焦“班级共同体”,阅读同主题文章,再读此文,对本文的副标题“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所吸引。摘要中指出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交往最为紧密的群体中,学生该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建设所在的群体?与之相应的问题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一连串的核心问题,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日常工作诸多情境之中。在暑期再次修订的书稿中,其实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读教授的这篇文章愈加坚定了我书稿秉承的核心立场,涌起小小兴奋的同时,咀嚼作者的观点阐述,结合近些年所参与的“你好,寒(暑)假”、学校“生活素养”项目活动推进体验,多了对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相关问题的追问。
而在本文的“问题的提出”部分,不仅让读者明晰了作者对二者关系及角色定位的立场,还通过一段“补充说明”加强了“发展生态”的外延界定:“在本文中,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时最为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可以主动发挥专业作用的‘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将教育专业作用辐射到学生所在的‘家庭’之中,以期让学生学会主动营造更有活力的发展生态,进而将此能力用于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在这里,我也似乎读出了“主次”之分。回顾班级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学校主阵地的地位的有效发挥,需要看日常班级建设中,班级生活中人际交往生态如何。这里显然彰显着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价值定位问题,作者认为需要思想工具,特别是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并顺势在“求解的方向”部分做了明确回应。
二、理念提出,离不开丰厚理论背景
解读第二部分时,我能理解作者的理论视角,但对“分析工具”还是模糊概念。有哪些分析工具可以借助?自己在形成了某个观点之后,需要怎样的“工具”进行科学论证最合适,我都处于“无明”状态。作者明确提出自己是站在教育学立场上透视群体和个体中蕴藏的各种发展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参照社会学对群体类型的划分进而讲起作为现成标准来套用。
——作者教育学立场如此鲜明,为什么需要站在教育学立场而不是“社会学立场”?直到读完第二部分内容后,我对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作者所介绍的三个关键的思维节点,即关注“变量”、关注我们对“变量”的主动利用、关注班级的“建设”历程,其专业表达让我在读与理解的转换中常常“思维卡壳”,虽是知道大致意思但是如果换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显得一场困难。那就暂时浅尝辄止吧,所幸作者接着有补充性总结:
(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