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再思考——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感(上)

(2018-09-28 21:20:51)
标签:

教育

文化

共同体建设

李伟胜

分类: 书香碟影

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再思考

——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感

“从学习共同体到精神共同体”是我近些年在班级建设中一直努力的方向。初读李伟胜教授的“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一文时,被文章开头列举的“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等专业词汇所“阻隔”,只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秋季在班级建设中再次聚焦“班级共同体”,阅读同主题文章,再读此文,对本文的副标题“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所吸引。摘要中指出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交往最为紧密的群体中,学生该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建设所在的群体?与之相应的问题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一连串的核心问题,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日常工作诸多情境之中。在暑期再次修订的书稿中,其实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读教授的这篇文章愈加坚定了我书稿秉承的核心立场,涌起小小兴奋的同时,咀嚼作者的观点阐述,结合近些年所参与的“你好,寒(暑)假”、学校“生活素养”项目活动推进体验,多了对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相关问题的追问。

 本文分五部分论述:问题的提出、求解的方向、解决问题的案例——帮助学生主动解决“亲子沟通问题”、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智慧、研究的结论——让学生在主动交往中自主建设“群体”。

  从论文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我真切感受到学养深厚的教授们文章的共性特征:他们所提出的核心观点,总是基于宏观、综合的学术背景,阐述的观点例证充分,对案例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条分缕析,最后顺势得出结论,让读者心生“茅塞顿开”之感。

   一、概念厘清,离不开深厚学养支撑

 此文中,李教授对所提出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将所属群体建成属于自己的群体,从而同时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并让两者相互促进”,这里道理不难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具有精神链接的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这里,教授提出“学生通过主动交往”,副标题则点名“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优化发展生态”,这里暗含了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顾此失彼的做法,就是一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就有所忽略,或者说角色及介入度把握上会有一些偏差,导致在“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方面效果差强人意。

而在本文的“问题的提出”部分,不仅让读者明晰了作者对二者关系及角色定位的立场,还通过一段“补充说明”加强了“发展生态”的外延界定:“在本文中,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时最为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可以主动发挥专业作用的‘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将教育专业作用辐射到学生所在的‘家庭’之中,以期让学生学会主动营造更有活力的发展生态,进而将此能力用于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在这里,我也似乎读出了“主次”之分。回顾班级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学校主阵地的地位的有效发挥,需要看日常班级建设中,班级生活中人际交往生态如何。这里显然彰显着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价值定位问题,作者认为需要思想工具,特别是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并顺势在“求解的方向”部分做了明确回应。

二、理念提出,离不开丰厚理论背景

解读第二部分时,我能理解作者的理论视角,但对“分析工具”还是模糊概念。有哪些分析工具可以借助?自己在形成了某个观点之后,需要怎样的“工具”进行科学论证最合适,我都处于“无明”状态。作者明确提出自己是站在教育学立场上透视群体和个体中蕴藏的各种发展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参照社会学对群体类型的划分进而讲起作为现成标准来套用。

——作者教育学立场如此鲜明,为什么需要站在教育学立场而不是“社会学立场”?直到读完第二部分内容后,我对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作者所介绍的三个关键的思维节点,即关注“变量”、关注我们对“变量”的主动利用、关注班级的“建设”历程,其专业表达让我在读与理解的转换中常常“思维卡壳”,虽是知道大致意思但是如果换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显得一场困难。那就暂时浅尝辄止吧,所幸作者接着有补充性总结:

  “将班级视为可由学生通过生生交往而自主建设的群体(学生组织),我们就可以把班级具有的‘朝向不同方面发展的天然可能性’看作内蕴于班级之中、可供班级成员主动开发利用的‘发展可能性’,并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新的教育思路和更有智慧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展现之中内蕴的发展可能性,用于帮助他们自豪的创生并彰显精神生命的活力。在更开阔的视野中,除了班级,学生所在的家庭和其他群体,也可以用上述思路和方法展现新的发展空间。”

  ——品读这段话,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班级工作常态,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根本立场在于“学生发展与班级发展”二者关系的界定,与通常意义上的班级建设(甚至于很多学校评价班级的标准)是有本质区别的。纵观时下的班级评价,多数指向“事务的完成度”,而非导向“借由班级事务促进学生深度交往中推动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的同时,实现事务达成。”即“成事与成人”的关系。

(再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